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程中原    来源: 2009-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本文拟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致力于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采取“赎买”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成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

  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尽力纠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定了一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有了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章程”。

  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他的领导下,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拥有了原子弹、氢弹,打破了核垄断;掌握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技术。这一切,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