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出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旧世纪之交,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讲话,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随后,5月14日,江泽民又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上书,第7页。“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同上书,第16页。
此后,经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的探索和开拓,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多次进行了阐述、总结、概括。
第一次,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论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话还提出社会主义必须追求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报告科学地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经验,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报告还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次,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胡锦涛从十个方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胡锦涛还深刻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四次,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讲话既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作了归纳,又结合现实从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一国两制”方针、和平外交政策等五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阐述。
第五次,2006年8月15日,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并做出历史评价。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讲话列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的“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予以高度评价:“这些重大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些新论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