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邸乘光    来源: 2009-10-13
  字体:(     ) 关闭窗口

  2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制定的根本战略路线。它集中体现了党的政治主张,是指导全党行动的基本准则,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制定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

  1978年12月22日,三中全会做出决定:“鉴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全会认为,正如毛泽东所说,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全会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21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它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解决了从1957年以来长期未能解决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3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组织路线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是密切相关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为了保证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党中央及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进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从而为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在当时的情况下,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查清“四人帮”的帮派体系,整顿各级领导班子。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后选拔干部要严格。对于那些搞打砸抢的、帮派思想严重的、出卖灵魂陷害同志的、连党的最关紧要的利益都不顾的人,决不能重用。对于看风使舵、找靠山、不讲党的原则的人,也不能轻易信任,要警惕,要教育,要促使他们改造世界观。”《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组织路线错误,平反冤假错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为正确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确定了原则,这就是“有错必纠”。“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有的问题不能够一下子解决,要放到会后去继续解决。但是要尽快实事求是地解决,干脆利落地解决,不要拖泥带水。对过去遗留的问题,应当解决好。”同上书,第147页。这就为随之举行的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奠定了基础。

  三中全会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某些历史问题。全会还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历史转折的新要求,讨论了党的组织建设问题,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不仅如此,三中全会还进一步解决了中央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确立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无论从党的指导思想还是在领导工作上,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核心。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讲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我是核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310页。这就为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三中全会在确定实行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在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总结这一段的历史经验时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确实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但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近30年中,我们又确实有不少失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1949年取得全国政权后,解放了生产力。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件事做得不好。毛泽东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且试图实行改革,但他却没有能够在实践中推进改革,或者还因为未找到正确的改革途径而犯了另外性质的错误。结果不但生产力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了阻碍。从1958年到1978年的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直到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常严肃和认真地总结了建国后的近30年的经验,才“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1关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三中全会之前,中央就已经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通过解放思想,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在此基础上,三中全会进一步讨论了改革开放问题。全会通过的《公报》中着重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