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信念的自觉传承
理论信念的坚定,既是一个政党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动力。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对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更有力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在奋斗纲领上一脉相承,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类发展方向。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制度。尽管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曲折,但坚持以社会主义救中国、以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信念的坚定推动着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信念的坚定又依赖于理论创新的支撑。惟有理论上不断创新,及时破解一个又一个历史难题,方能信念上日益坚定,历经艰难曲折而更加坚强。邓小平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正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心,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排除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种种错误观念,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根本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中共十七大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核心主题,以鲜明的姿态、坚定的信心自觉传承着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3对毛泽东思想理论立场的自觉传承
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毛泽东指出:“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上书,第1096页。正是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毛泽东顶住教条主义的压力,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正是基于对广大人民利益的关注而提出来的。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4对毛泽东思想理论品格的自觉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传承了毛泽东思想实践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理论品格。首先,它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单纯的学理,实践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充实新的内容而不断完善。其次,它是创造性非凡的理论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现了我党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活力。再次,它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实践无止境,发展也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