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逻辑继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张国宏 叶健    来源: 2009-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3体现在历史教训的辩证总结上

  毛泽东留给他的继承者们的遗产是双份的,一份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另一份是毛泽东晚年的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从消化、继承这两份遗产起步的。1957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而走到歧路上去: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邓小平正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毛泽东探索中的积极成果,纠正和克服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同上书,第172页。 ;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同上书,第223页。。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紧迫的加快发展观、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依法治国的方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科学决策的确立,无不与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透视、反思与总结紧密相连。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与超越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许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观点,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有的未能付诸实施,有的没能坚持下去,因而没能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大思路之后,在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将革命导师若干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虽是正确的但没有展开的思想提高到一个较为完整和严密的高度加以论证。再加上“老祖宗”那里没有,只有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才能提出的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做了立足于当代的全新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解决了马克思未曾预见、从列宁到毛泽东未曾解决的一系列历史难题,构建了具有逻辑联系的崭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突破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可以引用列宁所说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1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转变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政治革命而展开的,是关于如何进行革命并夺取胜利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继续发展中也曾努力实现由政治革命到经济建设的转变。例如1957年初毛泽东提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党的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29页。即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由于各种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这个战略上的转变。一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拨乱反正,才真正实现了由革命到建设的战略转变,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始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实现了毛泽东时代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正确但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更为宏观、论证严密、更深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它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统一的严整机体。

  就拿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比较来说,也可以看出认识上的飞跃。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渊源之一,另一方面在这两者之间又有重大的区别。因为毛泽东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但没有做出科学论证,比较空泛,更没有坚持这种原本正确的看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中共十三大作过明确的界定,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中共十五大又进一步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阐述论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