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逻辑继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张国宏 叶健    来源: 2009-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3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思维框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从更深层次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从各个方面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什么东西并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确定了时空方位,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从社会基本矛盾和事物内部联系这个层面上追根究底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怎样才是真正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问题,克服了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长期停留在基本制度这个层面上,而且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注重现象而忽视本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肤浅性和表面性,并且揭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实现这些目标、完成这些任务的发展过程。无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

  4实现了由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理论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某些理论就是基于计划经济的认识而形成的。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也曾想使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善,使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中共八大前后一段时间对这一问题的努力探索即可为证。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就连这种探索,在八大不久后也中断了,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探索才得以恢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索,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强调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历史性突破。

  5从以物为重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看到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弊端,为人类社会指出了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20世纪,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不同时代的具体实际,对我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论断,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要有新思路”等重要论述,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位、发展特征、发展内涵、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以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开拓性,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创新内容,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