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孙武安    来源: 2009-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的不同观点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起点,是全面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个关键。起点不同,必将影响到理论体系、理论内容、价值特点和一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分歧比较大的正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问题。

  目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至少有以下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1921年说”。2007年7月,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人民日报》发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尽管这个概念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历史起点却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那时起,我们党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二种观点是“1927~1934年说”。高放等学者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早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就已开始。”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第三种观点是“1956年说”。如赵曜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戒”,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此后,中国进行了20年的艰辛探索,毛泽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和准备阶段。”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2003年5月27日《光明日报》。李忠杰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形成,学术界“始于毛,成于邓”之说是成立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讲话中,开始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毛泽东等人先后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萌芽和源泉。”李忠杰:《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命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李君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脉络,可以用“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的语言来表达。“始于毛”,指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就已经开始,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不能照搬苏联经验的科学论断、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等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曲折探索中起步”。李君如:《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秦刚指出,从理论起点和认识源头上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的。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严书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探索,“《论十大关系》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作,党的八大是这一探索的最初成果。”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严书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程中原也从多方面论述了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程中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和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