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开放
邓小平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他的著名论断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同上书,第237页。束缚和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体制性障碍都必须通过改革来消除和克服,以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开放,在邓小平看来,不仅仅是发展条件,也是发展动力。邓小平将发展的民族性与开放性紧密结合起来,建构了主张各民族在全球交往中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在对外开放中实现本民族自主发展的科学理论。他一方面强调民族性,强调走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特色,认为失去了本民族的特点,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别人的路,受制于人,单纯依靠外界的帮助,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因此,“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同上书,第3页。另一方面,“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同上书,第64页。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上书,第78页。。邓小平总结中国自我封闭的经验教训,深刻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间的经验。”同上书,第266页。他反复说明我们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可以使中国尽快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进一步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他认为中国目前还不发达,需要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也会对国际经济发展做出较多的贡献。邓小平不仅弘扬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汲取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因素,而且着眼于当代世界的发展格局,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的战略设想,确立了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体现了中国发展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4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和教育
邓小平说: “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他研究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上书,第377页。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杠杆,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而高科技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同上书,第377页。因此,邓小平要求我国科技界在高科技领域必须有所作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下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同上书,第378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要求造就更加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在于教育,因此,他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就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5发展要全面协调和保持可持续性
邓小平一向认为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始终将经济建设置于中心地位,这是对毛泽东的最大超越。但是他并不认为发展只是经济的单一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经济唯一”,“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250页。他认为必须全面协调发展:第一,经济发展应同政治发展相协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社会是“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政治环境、高效的政府机构,归根结底有赖于民主政治建设。他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同上书,第168页。并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制化。第二,经济发展应同文化发展相结合。他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上书,第208页。因而,他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他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总之,“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0页。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既突出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又抓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