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欧阳雪梅    来源: 2009-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邓小平还一直关注中国发展中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问题。他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最早提出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主张限制人口增长应该立法;1978年首倡制定一部森林法;1979年提出 “增产节约”的基本原则。而在1992年“南方谈话”前夕,在论及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指导思想时,他提出要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他高度重视保护环境问题,特别着重指出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在邓小平的讲话中,仅“持续”这个概念在《邓小平年谱》中就出现过17次。冷溶:《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

  邓小平上述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及“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创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个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

  三

  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在体系上,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这一理论把邓小平关于发展的认识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飞跃的标志。在内容上,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

  1从发展的目的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执政党和人民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重视人的需求满足,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但还没有从概念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这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首先明确了发展与“人”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第二,明确这个“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三,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现阶段的需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统一起来。这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问题,它不仅与邓小平关于发展必须注意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论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阐释,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要求,强调了发展的主体性。

  2从基本内容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从其内在规定的各要素看,“全面”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不仅包括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经济发展,而且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人和社会发展,以人和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及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增加了社会发展这一内涵。

  “协调”则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五个统筹”凸现了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可持续”,就是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而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中虽然对上述一些问题有所思考,但他理论视野中的发展重点是使社会主义和贫困脱钩,使人民尽快富起来,当时讲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当时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

  3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自主创新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釆取引进式、模仿式、追赶式、跟踪式发展来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21世纪,自主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科学发展观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对影响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全局的尖端科技,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突破,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4页。,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这些思想的理论源头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但是又有重大创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战略基点”的论断,突出了高新科技、关键技术在第一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自主突破”和“战略主动权”的思想,阐明了一个重要现实:科学技术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它的传播却是有国界的,受国家利益左右,特别是尖端技术、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或这些技术的持有者慷慨“传道”的;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内涵,揭示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道路;“四个尊重”在邓小平“两个尊重”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创新人才成长所需要的环境和氛围。这些思想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