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邓小平制定和实施现代化战略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曾丽雅    来源: 2009-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特点及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运筹帷幄,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毛泽东提出了若干正确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但另一方面也陷入了某些理论的误区,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走过曲折的路。邓小平于1989年5月16日会见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曾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5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发展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理论。

  1 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误解或僵化理解,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多角度多层次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他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再一个是他也多次说过的“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和党中央在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科学判断中国现代化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全面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2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基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他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要表现在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上。与此同时,他始终将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理论逻辑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国家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生活才能提高。后来,他又将这些内容概括为检验各项工作是非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关于加快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是指导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理论核心。

  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中共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揭示了中国社会可以逾越资本主义,但不能逾越商品生产充分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新贡献,也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它,邓小平确定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我们党制定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