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关系中国改革全局的一大理论突破。它是邓小平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1979年11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从1987年2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8页。到他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精辟阐述,而后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5关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
这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02页。邓小平对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作了多个方面的阐述,包括: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等。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党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战略、台阶式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现代化战略。
6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这一理论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立足于对中国国情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分析,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学说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迎接世界科技进步的挑战,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它指导了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不断取得成功。正如胡锦涛所说,邓小平“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做出了重大贡献。”《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二、在建设目标上,突出了现代化战略中的民生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政党,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和特殊的世界格局,促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迅速求强,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以拥有强大国防力量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在民生问题上,则采取了“齐步走”的发展方式,甚至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视为一种普遍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着的弊端,最终只能导致共同贫穷。针对这种贫穷状况,邓小平曾于1978年9月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因此,摆脱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发展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邓小平在改革之初便提出:“我们要增加我们的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好起来。”同上书,第567页。他在后来也说过:“我们的改革是先从经济上,从改善人民生活上做起,不是从政治上做起。”《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2页。邓小平制定和实施的现代化战略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民生取向。
首先,从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格局,尽快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贫穷状况,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影响和带动“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把这种允许存在差距的非均衡发展,既视为“运用经济杠杆”,也称为“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57页;《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0页。他的总体构想是:先适当拉开差距,再逐步缩小差距,通过“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在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置于中心位置。“三步走”的每一步经济增长指标,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应,始终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做衡量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标志,做到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统一。邓小平还把现代化建设的速度问题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直接联系起来。他指出:发展速度不能光看增长了百分之几,而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调整经济就是要注意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95页。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讲平均工资每年增长百分之几,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