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结合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有序推进的30年,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强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正是在开辟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道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了理论上的铺垫。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阐述了党在历史新时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发展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一些矛盾凸显出来,许多人对改革开放事业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仍充满了疑惑。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理论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国内,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摆在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他们给出的答案。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发表了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和2002年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做了进一步阐述。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要求,赋予这些基本原理、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内涵,更为鲜明、更为集中地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新时期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