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 2011-10-13    作者:韩洪洪    来源: 2009-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必然经历许多坎坷和波折。它不是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把握的问题还有许多,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仅要“吃透理论”,而且要“搞清实际”

  “吃透理论”与“搞清实际”是并重的,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讲,它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精华,也是现实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同时又指向当下的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不仅要学,而且要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必须在吃透理论的同时,搞清中国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否则,一切的马克思主义都会是僵死的教条。当前,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还存在单纯研究理论的现象,存在着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不愿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象,这些都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存在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说,研究问题不能从单纯的理论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首要的也是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搞清中国的国情。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国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国情,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要考察的因素既包括自然地理、人口条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演变,又包括不断变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这些方面都要了解,但最为重要的是从它们的联系中,即从总体上把握其特点和规律,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得以建立的国情依据,就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仅要“以我为主”,而且要“兼收并蓄”

  “以我为主”与“兼收并蓄”是辩证统一的。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入手,着力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的文化成果来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过去我们搞马克思主义研究,过于看重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片面地认为凡是资本主义的思想都是落后的,对他们的文化成果批判讽刺的多,学习借鉴的少,这种思想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考察马克思主义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与资本主义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的土壤中产生和孕育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解放思想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定位不仅仅是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将人们的思想从“左”的错误中解放出来,同时蕴含着对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从时代的高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抛开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将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也逐渐从敌视走向了友好,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成果也由原来的一味排斥转向有选择的吸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而且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更加科学而且灵活,这与“兼收并蓄”是分不开的。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仅要“总结历史经验”,而且要“回答现实问题”

  “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回答现实问题”。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指导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总结,但不能忽视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当客观实际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出回答的时候,就必须做出回答,不能回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及其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攻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及其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都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认知系统和价值系统,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而滋生、蔓延的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一些人对党、对政府失去信心,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回答;另一方面,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思想理论界一些人以“学术自由”为幌子,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鼓吹“淡化论”、“取代论”、“消亡论”。有人主张“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有人主张“主流意识形态应被取代”,提出要用“国学”取代“党学”。有人则直接主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当消亡”。这些以学术研究面孔出现的错误理论和思潮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过程中做出正面回应。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点转向“回答现实问题”上来,通过马克思主义不断的理论创新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说服力。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30年中,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同改革开放事业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这一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古老理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多方面的,一篇文章难以穷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总结,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