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主要就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前提
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犹如大海中的航标灯,是引领前进方向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理论上不断开拓创新,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是党率领全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前提。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引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比较好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使得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党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通过战胜来自“左”的、右的各种各样的挑战中逐步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的。
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经过20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中国的改革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旧有思想、观念的突破,也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阻力。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几乎都遭到过质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所以,解放思想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后中共特别注意和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开始在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逐步深化对计划、市场、公有制、私有制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从而为弄清社会主义本质创造了必要条件。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情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之后,党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逐步对国情有了清醒的认识。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上的教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并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重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在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1987年8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特别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承认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党在对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既自觉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又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