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的基本路线面临严重挑战。中共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告诫全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同上书,第370~371页。江泽民反复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胡锦涛指出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正是因为坚定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才得以将改革不断深入,使得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我们才得以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步打开。从引进设备、技术到引进资金,从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办经济特区,从沿海开放到沿江、沿边开放,从扩大开放的领域到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从多边贸易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步实现了全方位整体开放,并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仍然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把着眼点放在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将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既没有抱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不放、拒绝改革开放,又没有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照搬什么“西方模式”、实行所谓“休克疗法”,而是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分不开。
三、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最重要关键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重视发展,贯穿于中国改革开放全过程,也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富国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但由于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准,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致使发展受到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共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从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到胡锦涛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共产党各届领导集体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问题,将其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根本上把握住人民的愿望,把握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同上书,第134页。。为了发展,我国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各项改革。并根据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同上书,第117页。为了发展,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利用世界文明成果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部署,才能落实。1987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依此部署,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实现第一步目标,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二步目标。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又初步提出了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中共十五大庄严宣告: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新“三步走”是对原有的 “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三步走”的构想,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实施的目标和任务,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拼搏进取,坚定、扎实、稳步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迈进。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后,党在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社会主义社会次要矛盾的作用,强调要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在改革开放中,党特别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教育下一代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能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后来又提倡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