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经济成分多元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物转星移,今非昔比,不但社会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也与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产生了。伴随着经济成分多元化出现了利益主体多样化;克服了平均主义障碍,引进竞争机制,出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结构偏斜,社会关系趋紧。在此情况下,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及时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把在新的形势下通过优化社会结构,改善社会关系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构筑最佳的环境条件提到一个新的层次。党和政府还具体规划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进一步推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举措,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遵循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步骤的渐进性,调动全体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并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党和政府启动的新一轮改革,不仅体现了改革在向纵深发展,进入攻坚阶段,更体现了改革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
经济复兴(振兴)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利益的大事情,不是一党或一部分人的私事。既然是大家的事,就得靠大家办,这就涉及两个问题,第一,社会成员如何表达他们的意愿;第二,社会管理者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两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民主问题。
一说起民主,似乎中国总是受到西方的诟病。其实,这30年间,民主在中国土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受践踏的教训,鲜明地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他说:“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他还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76、168页。 邓小平关于民主的论述,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要把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民主和法制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上书,第146页。“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99页。“要继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邓小平文选》第2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1页。二是强调把民主和集中结合起来。“在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要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99页。“我们要民主,也要集中,要自由,也要纪律,要个人心情舒畅,也要统一意志。”同上书,第554页。三是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如果离开四项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邓小平文选》第2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176页。不难看出,邓小平的论述是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而言,因此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此外,邓小平还专门谈到发扬经济民主,提出要改变经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让地方、企业、生产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79年上半年我国开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试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见,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直接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