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是党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文献。研究这些报告,对于深化改革开放、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仅就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对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及其理论创新作一探讨。
一、 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回顾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共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次党代会报告的第一部分,或第一、第二部分都是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1982年9月,十二大报告对“文革”结束六年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取得的重大胜利和历史性转变作了初步总结。1987年10月,十三大报告对9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党领导人民在政治、思想、文化、国防、外交等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总结。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专门作了改革开放“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1997年9月,十五大报告分别作了“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过去五年的工作”的总结。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了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此外,六次党代会报告在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及新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针政策时,也有对各自领域改革开放的回顾、总结和评价。
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回顾和总结,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富发展、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前进等提供了源泉和基础。它对于激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理论和路线等也发挥了推动作用。
二、 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各自视角
因改革开放经验积累不同,每次党代会召开的时代背景有别,新时期六次党代会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回顾和总结,呈现出各自的独特视角。十二大报告不只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而是对“文革”结束以来六年的工作作了总结,且侧重于对拨乱反正和历史性转变的回顾,并把这一次历史性转变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实现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相比较,从中揭示了本次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意义和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地位。十三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改革开放专门作了总结,且着重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和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十四大报告又一次对改革开放专门作了回顾和总结,其特点一是比较详细地回顾了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文化和政治,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等14年伟大实践的历史过程;二是在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过程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报告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把改革开放同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起看做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接着又对十四大以来5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就作了全面总结。十六大报告的显著特点是,既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又着重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行了总结,实际上是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结论。十七大报告的特点在于,先肯定了过去5年的工作,接着对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专门作了回顾和总结,对改革开放的性质、作用、经验、必要性和成功原因等做出了全面而系统的回答,其中,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回顾,分别肯定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所作的奠基、开创、继承和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