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紧密相连。党的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党的建设也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至关重要,不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一、明确中国社会在新时期前进的路径选择,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导向先进政党的影响作用在于对社会发展的正确导向性。执政党可以通过理论和纲领有力地影响社会发展。历史上,中国社会的走向呈现不确定性、反复性、曲折性,其深层原因之一是缺乏强大的并能提供正确导向的政治力存在。30年来,中国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加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关键在于党的社会导向作用发挥较好,这个正确导向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成果。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8页。新中国建立后,曾有一段黄金发展时期,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1958年到1978年间经济社会停滞徘徊,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思想上讲最根本的是认识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没有很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制定了错误的政治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在新时期,党的建设首先是从思想建设开始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思想上逐步改变、消除了僵化的“左”的思想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全党思想的大解放,使党逐步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并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路线。正是在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制定了新的政治路线后的前提下,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的命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所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党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揭示和阐发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原则、目标及要求,明确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确定了正确的大政方针,把握好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进程和力度。所以,中国社会表现出了社会良性运行所要求的有序而蓬勃的发展态势。党的建设的社会导向作用还表现在,重视加强执政党的全面建设,重视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四位一体”的整体协调发展,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党之所以发挥好了正确导向作用,根本在于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治纲领,并由此规范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和行动,有效统筹并保证社会各个系统和各个层次之间功能耦合及有机协调,从而汇聚成合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确保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