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干部领导职务由终身制走向离退休制的过渡办法
“文革”结束后,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刚刚恢复工作不久,就面临退休,不少老干部思想上一时想不通。这种情况在当时涉及的面比较广,如果草率处理,不仅会伤害老同志的感情,也会影响大局。如果让刚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一下子退下来,也会出现一个干部断档的问题。为此,中央决定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干部领导职务从终身制走向退休制的一种过渡。顾问不任现职,又是一种职务,它的“格”不低于同级党委成员,有“传帮带”的责任。接班人在一线任职,老同志在二线做参谋,发现选得不当就换人。老同志陆续离世后,顾问制自动取消,终身制到此为止。
中顾委在中共十二大上成立,一大批原先在中央、国务院、军队系统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以及政府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并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干部率先垂范地退出领导岗位,进入中顾委,开创了新老干部交替与合作的局面。在大会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中顾委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中顾委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设立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取消,共存在了十年时间,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大批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逐步实现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还需要大批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为此,邓小平强调,老同志第一位的任务就是选拔接班人。必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把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放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去。陈云也多次提出,提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个、几百个地提拔,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中组部在选拔接班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步伐,中组部专门成立青年干部管理局。从1979~1983年,中组部先后7次召集全国性的专题会议,组织了一批懂政策、善于钻研的行家里手,着手起草《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关于抓紧做好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部还全面制定出1980~1982年选拔中青年干部的规划,提出:从50岁以下大专、中专、高中或有同等文化程度的优秀干部中,选拔一批可进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领导班子的对象。省、市、自治区选出4~8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选出1至3名。同时规定:省委要掌握200~300名45岁以下,准备担任地、市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后备名单;地、市要掌握100~200名40岁以下,准备担任县、市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后备名单。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照此原则进行。配合长远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各省、市、自治区在1980年内至1981年上半年,要选拔两三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参加党委常委,要有一两名任书记;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要选拔一两名任副部长……同时,从1980年起,各级每年从应届大学生中,挑选一定数量政治品德好、作风正派、学习成绩优良、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放到基层锻炼培养。肖思科:《知情者说》第三辑之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3页。
中央在大力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在干部的专业化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了解决学非所用的问题,从1979年开始,国家人事局调整了20余万专业技术干部的工作。针对当时外语、科技人员奇缺的情况,国家人事局从社会上考核录用了一批闲散的科技、外语人员,充实到急需的部门。汪文庆、刘一丁:《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事制度改革——访原国家人事局局长焦善民》,《百年潮》2007年第5期。同时,中央加快了对在职干部的培训。中组部安排了一大批干部脱产离开工作岗位学习,学期3年,毕业后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这在全国“抢救”了一批干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理工科和农业、医学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大批文科人才。1980年后,国家人事局会同中央有关部门进行了社会科学专业干部各种业务技术职称暂行规定的制定工作,先后制定了统计、编辑、外语翻译、新闻记者、经济、图书档案资料、会计和体育教练员、播音员等9种业务技术职称暂行规定。社会科学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的制定和评定也在全国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到1982年,全国开展试点的单位共有9000多个,初步评定或正式授予了近12万名专业干部各种业务技术职称。同上。
一些干部辞去了兼任的职务:华国锋不兼任总理,李先念、陈云、徐向前、王震和邓小平不兼任副总理,由精力较强的同志担任;王任重不再兼任副总理……在中共十二大上,一大批较为年轻的同志进入了中央委员会,其中有:江泽民,55岁,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鹏,53岁,水电部第一副部长;李瑞环,47岁,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在新当选的中央候补委员中最年轻的是胡锦涛,39岁,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从1980~1985年,党的中央领导层及地方各级领导班子在实现年轻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1985年底,全国已有469万名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三中全会以来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成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