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李成武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4年,在讨论到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时,邓小平说“这个文件(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次年,在论及科技体制改革时,他再次强调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人才问题,别的不说了,今天就讲两点。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人才是有用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正是由于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中央确立了新时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工作方针,中国的人才培养工作恢复和发展很快。1977年冬,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参加全国统一高考,273万新生被录取。新时期中国高级人才培养工作由此起步。

  以高考的恢复为先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恢复整顿中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局面。198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有902所,比1978年的598所增加了418所,增加了51%。全国本专科招生475万人,在校生达到1396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8%和63%。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猛,1984年全国成人高校已有1157所,共招生474万人,在校生1292万人。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84年时全国已有研究生培养单位696个,其中196个单位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其中博士生492人;在校研究生57万人,其中博士生1243人。《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5年3月9日。

  在科技领域,针对“文革”动乱造成的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研究队伍年龄老化,新兴领域人才奇缺,素质不高的不利局面。中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才成长。例如制定并实施《科研津贴暂行办法》,对在科技研究工作中有发明、发现或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给予科研津贴;破格晋升一批确有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高级研究技术人员;提拔一批业务水平高、确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科学家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确定并尽可能地稳定一般科技人员的业务发展方向;配套使用从事理论、实验、工程技术和辅助工作的人员,使各类人员有合理的分工,以提高整个科研工作的效率。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出了一批中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青年科研人员打好基础创造了条件,使确有才能的优秀科研人才得到了较快的成长。

  同时还加强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建设,恢复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培养制度。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成立。翌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了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1年,全院107名博士生通过了论文答辩,这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据统计,从1978年联合招收研究生,到1987年为止,中国科学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1700多名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钱临照、谷羽主编:《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恢复和招生工作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科研力量有了稳定、可靠的来源,也确保了各项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中国还积极地派遣留学生,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从1978年到1988年为止,中国科学院共派遣留学人员6416人,其中访问学者4543人,研究生1871人。占全体科技人员的115%,占中级以上科技人员的17%。大规模派遣留学生为各学科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促进了各单位的科研工作,推动和活跃了国际科技交流。同上书,第223页。

  为了进一步做好科技和教育工作,1985年3月和5月,中国先后做出了关于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在科技领域要改革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在教育领域通过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目的。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体制的优势,使得中国的科教事业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因此不断向纵深推进。

  2人才流动开始得到实现

  人才的流动与否,人才流动率的高低,都是衡量和评估人才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人才的使用也是按计划来调配的。在此情形下,人才的流动率很低,学非所用,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人才的流动开始得到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开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才的利用率逐步升高,中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78年以来中国的人才流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1989年是第一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整。当时通过对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外语人员、法学人员的全国普查,发现有81万人用非所学。因此开始了对这部分用非所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整,到1983年底,全国共调整用非所学的专业技术人员21万多人。此外,还吸收录用了社会闲散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其次是中小城市通过多种形式从大城市吸引人才。第三是采取特殊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工作。在此阶段,人才虽然开始流动,但是仍然带有相当浓厚的计划调配的性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