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年代后期到冷战结束:稳步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争取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二是不再采取“以美划线”或“以苏划线”的做法,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而是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在本阶段,中国始终把加强同非洲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并根据国际形势和非洲国家的特点,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摆到了同非洲国家团结与合作的主要位置。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第一,进一步肯定了非洲国家的重要性及发展与其关系的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世界和平能否维护,归根到底是第三世界发展的程度如何;如果世界和平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
第二,在继续对非洲国家给予经济援助的同时,把与非洲经济交往的重点转向以互利为基础的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了“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这样不仅有利于振兴非洲国家的民族经济,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数额比过去有所减少,但是受援国的数目却增加了,共有46个之多。援助方式灵活多样,除传统的援助方式外,还采取其他方式,如双边援助同联合国的多边援助相结合,共同出资,由中国派专家组织实施;援助同开展承包工程相结合,帮助受援国实施某些发展项目。
第三,主张同所有非洲国家进行友好往来。非洲国家有着复杂多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其中的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着争端和矛盾,同时超级大国的介入,也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这就造成了一些非洲国家之间的流血冲突,或者一些非洲国家寻求某些大国的支持。不管这些非洲国家是“亲苏”还是“亲美”,中国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同所有非洲国家合作。中国领导人1983年的非洲之行明确显示,中国致力于争取同非洲国家中那些过去接触较少的国家改善和加强友好关系。截至1989年,中国同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4冷战结束以来,全面深入发展时期
冷战结束之后,许多非洲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开始转轨,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尊重非洲国家自己的选择,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普遍好评。中国同非洲国家有了“惊人的发展”,政府官员互访频繁,民间交流日益加强,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同非洲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1998年1月1日,中国与世界闻名的资源大国和非洲头号经济大国,也是非洲其他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南非正式建交,至此,我国与非洲53个国家中的所有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高层领导互访频繁,合作领域与程度不断拓宽和加深。1991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马里、纳米比亚、津巴布韦、摩洛哥、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安哥拉、加纳、刚果(布)、南非、乌干达等国进行了访问,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非洲国家领导人到中国访问的就更加频繁了,几乎所有和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到中国进行了访问。1996年江泽民主席在非洲统一组织所在地——亚的斯亚贝巴,发表了面向全非洲的题为《为中非友好创立新的历史丰碑》的重要讲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4年初访问非洲时提出加强中非关系的三点倡议,强调双方应坚持密切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2007年伊始,胡锦涛主席对非洲八国进行了访问。2009年年初,胡锦涛主席又对非洲四国进行了访问。
第三,经贸关系飞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在飞速发展。众多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办厂,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与非洲同行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超过50亿美元,有800多家企业在非洲落户。另外,中非贸易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十几亿美元到2008年已达106842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近年来,中国特别加强了从非洲国家的进口,让非洲保持顺差,使非洲从中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
第四,能源合作日益加强。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的原油进口量逐年大幅上升,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存度将日益扩大。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到2010年,中国日消耗石油710万桶,石油进口量将增长一倍,达到日400万桶。到2020年,中国日消耗石油1010万桶,需要进口800万桶。AMJaffe,SWLewis“Beijing’s Oil Diplomacy,”Survival Vol44,No1Spring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