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
建国以来“七一”纪念资源探析——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董小彪    来源:国史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纪念资源即关于纪念对象的各种材料,是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纪念活动的效果。七一纪念即中共建党周年庆祝活动,始于1938年,延续至今。受制于各种条件,革命战争年代的七一纪念低调、简朴;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建国后的七一纪念规格高、影响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留下了丰富的纪念资源;建国以来,借助庆祝活动,七一纪念资源得到了深入发掘和系统整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一、中共领袖:七一纪念的标志资源

  中共领袖是党的杰出代表,既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反映党的整体气质和风貌。中共领袖作为党的标志性政治符号,是建国以来七一纪念的首要资源。

  (一)展示中共领袖的个人魅力

  体现毛泽东特殊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毛泽东被视为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象征,这也充分体现在七一纪念活动之中。建国初期,在七一纪念活动中大量使用毛泽东的照片、话语、题词、文章,凸显毛泽东的形象和地位。如建党29周年之时,《人民日报》纪念专刊使用的图片,总共11副中就有8幅是关于毛泽东的;建党40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在不同版面五次刊载了毛泽东像。1961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刊登毛泽东大幅照片;第4版刊登《毛泽东同志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何香凝握手》、《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和献花的儿童在一起》、《首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会场》3幅照片;第8版刊登雕像作品《毛泽东像》。通过党外人士和社会团体的态度,突出毛泽东的崇高地位。如建党31周年之时,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向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表示祝贺”,全国工商联筹备代表会议还“向毛主席献旗致敬”。《全国工商联筹备代表会议向毛主席献旗致敬》,1952年7月1日《人民日报》。上述现象,既是毛泽东历史地位的延续,也是广大群众自发的情感表达。“文革”期间,各种因素导致对毛泽东严重的个人崇拜,也反映在七一纪念活动中。每逢七一纪念,《人民日报》几乎成了毛泽东专刊。这种现象给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值得警醒。改革开放以后,七一纪念的宣传重心,逐步由毛泽东个人转向毛泽东思想。如建党57周年之时,《人民日报》刊登的口号,内容由“文革”时期的毛主席万岁,改为毛泽东思想万岁,并在此后取消了刊登口号的做法;同时刊登了毛泽东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照片,改变了“文革”时期刊登无背景的毛泽东个人照片的做法。到建党70周年之时,《人民日报》纪念专刊选用的全部14幅书画作品,其中只有《开创历史新纪元》和《共赴明天》2幅版画中有毛泽东的形象。这就说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毛泽东走下神坛,七一纪念对毛泽东的宣传也更加客观真实。

  展示中共领袖的群体形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七一纪念活动中,除重点宣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之外,还注意展示其他领导人的个人风采。如1950年和1951年的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都并列刊登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画像,体现第一代领导集体缔造新中国的特殊贡献。建党63周年之际,“深切怀念彭德怀元帅”;王首道:《衷心的敬佩,深切的怀念》,1984年7月1日《人民日报》。建党69周年之时,“纪念瞿秋白英勇就义五十五周年”;《眼底云烟过尽时》,1990年7月1日《人民日报》。为纪念建党71周年,“一批回忆周恩来朱德的书问世”;《一批回忆周恩来朱德的书问世》,1992年7月1日《人民日报》。建党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纪念专刊,所选用中共领袖的图片均为集体照。以上说明,建国以来的七一纪念,注意塑造中共领袖的群体形象,再现领袖成员的个人风采。

  (二)呈现中共领导集体的历史脉络

  社会主义事业源远流长,建国以来的七一纪念,注意呈现中共历代领导薪火相传的历史场景。首先,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承。如1951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左边刊登马、恩、列、斯的头像,右边刊登了毛、刘、周、朱的头像。寓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活水源头,旗帜鲜明。建党80周年之时,《人民日报》纪念特刊改变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照片的习惯,在核心位置并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历史照片。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进程。其次,展示历代领导核心的形象。除宣传毛泽东之外,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七一纪念注意反映并强化这种党内政治格局。如1987年的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用两个版面全文发表邓小平1980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同时配发邓小平的个人照片。20世纪90年代,开始宣传第三代领导核心。自1991年开始,连续几年的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第一版都刊登江泽民的讲话和照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走上岗位时,七一纪念活动又及时、准确地传达了相关信息。2004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党员问候节日的新闻,并发表了《总书记看望老党员》大幅照片;纪念建党89周年之时,《人民日报》发布表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的新闻,新闻图片突出了胡锦涛和习近平的形象。总之,在当代七一纪念活动中,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新一代总书记胡锦涛,中共领袖的历史传承,跃然纸上。

  (三)再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当代七一纪念活动,成为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有效途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仅在毛泽东时代得到无限的颂扬,而且在后毛泽东时代得到坚持和发展。为纪念建党70周年,邓小平题写书名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出版发行;纪念文章称毛泽东思想“光辉永在,真理长存”。逄先知:《光辉永在,真理长存》,1991年7月1日《人民日报》。建党78周年之时,《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发行,《文集》编入毛泽东建国后著作近三百篇,“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发行》,1999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以上措施,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党7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199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建党80周年之时,《人民日报》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社论:《光荣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建党88周年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文章指出,“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社论:《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2009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可见,借助七一纪念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实践经验。

  总之,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共领袖,不仅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中共的整体气质和伟大成就,是七一纪念活动的标识性资源。

  二、中共历史:七一纪念的基础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共的政治合法性。实践证明:不断回顾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并形成广泛共识,才能够使党和人民团结一致、胜利前进。建国以来,七一纪念是宣传中共历史的大好机会,中共历史成为七一纪念的基础性资源。

  (一)凝练中共历史的红色地标

  中国共产党历史纷繁复杂,其中如上海、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地,是勾勒中共历史轮廓的红色地标,成为便捷、高效的七一纪念资源。建国以来,借助建党周年纪念活动,通过文章、图片等各种形式,对红色地标进行反复凝练和广泛宣传。如1975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文章《红色故都——瑞金》,同时配发了《瑞金白塔》等六幅图片;建党61周年之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雕塑作品《延安岁月》和《刻在宝塔山的岩石上》等文章,以志纪念。这些文章和图片,不断强化人民瑞金、延安等革命圣地的理解和记忆。为纪念建党4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全套5枚的纪念邮票,内容分别是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南昌“八一”大楼、瑞金中央大礼堂、延安宝塔山、北京天安门;建党5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也是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革命摇篮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首都天安门为图案内容。经过长期凝练,关键地标串起了中共历史,成了永恒的红色经典。

  红色地标是中共历史的关键节点,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共产党是非成败的转折点,能够唤起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记忆和情感,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如1981年建党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推出的纪念专辑;通过选登建党、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遵义会议、解放南京、建国、八大等历史事件的照片,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唤起广大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未来憧憬。建国以来,在重大历史事件的旧址上,建立各种纪念设施,如纪念园、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像等,供人们开展各种活动;挖掘其思想,弘扬其精神,使之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仅从1952年到1984年,就接待观众近六百万人次。《邓小平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题写馆名》,1984年7月1日《人民日报》。纪念建党81周年之时,《人民日报》发出感慨,“从南湖红船到井冈山上,从宝塔延安到首都北京,八十二载光阴连缀起无尽的辉煌。”《编辑絮语》,2002年7月1日《人民日报》。纪念建党83周年之际,《人民日报》进一步指出:许许多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嘉兴南湖、南昌、汉口八七会址、井冈山、琼崖、兴国、宁都、瑞金、古田会议、遵义、甘孜、会宁、延安、瓦窑堡、洛川、百色、西柏坡、大庆、鞍山、大寨、红旗渠、兰考、小岗村、深圳、广安、高州等,构成了“经典中国”宏伟画卷上闪亮的风景;“来自这些红色经典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典中国》,2004年7月1日《人民日报》,“纪念七一特刊”。可见,有着厚重承载的红色地标,不仅是中共历史的缩影,而且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反映中共党员队伍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生命力最直接、最真实、最本质的体现,也是七一纪念的优质资源。如1954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全国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入党》、《今年第一季近二十万团员入党》、《青海少数民族成份的党员两年来增加四倍半》、《沈阳上海工人成份的党员迅速增加》;《福建前线优秀官兵入党》等一批文章,组成纪念专栏,反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建党88周年之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了党内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了16倍;党的基层组织3718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党员人数增加16倍》,2009年7月1日《人民日报》。建国以来,七一纪念合理利用这种优质资源,通过展示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历史,增强党的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

  (三)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情节跌宕起伏,内容回味悠长,是资政育人的好教材。但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历史沉淀,党史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七一纪念为契机,取得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系列成果。建党69周年之时,杨尚昆接见了全国党史工作座谈会代表。杨尚昆发表谈话,表示“希望尽快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杨尚昆:《希望尽快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1990年7月1日《人民日报》。为纪念建党7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1921~1949)出版发行。建党80周年之时,胡锦涛会见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与会代表;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做好党史的征编、研究、教育、宣传工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做好党史工作》,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为纪念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校订重印。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学习,在学习中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历史衔接起来,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有关活动结合起来。2011年新年伊始,中央外宣办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全国主要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同步推出“党史上的今天”。上述措施和成果,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貌;详细、全面、系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助于人民作出正确的政治选择。

  总之,中共历史已成为七一纪念的基础资源。建国以来的七一纪念,通过对红色地标的凝练和宣传,唤起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情感和记忆;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坚定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三、基层党员:七一纪念的鲜活资源

  基层党员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是人民群众对共产党进行政治和道德评判的重要依据;基层党员中涌现出的优秀典型,对人民群众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广大党员群众创造了党的历史,是七一纪念用之不竭的鲜活资源。

  (一)建国初期重点塑造工农党员的形象

  建国初期,人民政权颠覆了旧的统治秩序,改变了工农大众的政治地位。建国初期的七一纪念,体现了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如1953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刊登一组文章,反映工农党员的精神风貌。具体内容有: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等向毛主席保证做好夏季生产,北京、重庆等市工矿企业中的优秀工人和新疆各族优秀农民纷纷参加中国共产党,吐鲁番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维吾尔族妇女海丽琪汗如何成为妇女的榜样。为纪念建党39周年,《人民日报》刊登了油画《当代英雄》。油画的具体情节是:以天安门广场以及城市风貌为背景,先进代表们披着朝霞,跟随在毛主席的周围步入人民大会堂,去参加会议。作品中形象的刻画,“大都是以真正的英雄为模特而又进行了艺术的概括和创造,例如挨在主席身边的几个人物,观众很容易可以看出有孟泰式的工人英雄,有王国藩型的人民公社社长,也有戎冠秀式的革命老妈妈”。代表们个个都“满怀着建设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豪迈乐观的情绪”。马克:《风流人物看今朝》,1960年7月1日《人民日报》。由此可见,建国初期的七一纪念活动,着重塑造工农党员的形象,反映工农大众当家做主之后的精神风貌。

  (二)改革开放时期重点关注知识分子党员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知识分子的价值凸显、社会地位提高,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作了适时调整。改革开放时期的七一纪念,及时反映了这种社会变动和发展趋势,并注意树立知识分子党员中的先进典型。1980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吸收一批著名科学家入党,湖北、上海各级党组织和广州市中小学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初,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的政策变化。1984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推出“加强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专栏,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李璇、马鞍山传动机械厂金铭新、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连家创等知识分子树为党建典型;并提醒党内同志,要正确看待要求入党的知识分子。1985年建党纪念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贵州省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共产党员李桂莲的先进事迹。她跑乡串寨,给少数民族传授科学种菜技术,被称为“红水河畔的女财神”。杨锡玲:《足迹深深——记共产党员、贵州农科院综合所所长李桂莲》,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建党7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文章告诫知识分子,党给他们搭起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要求他们抓住改革开放的难得机遇,“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沃土上成长”。《党给知识分子搭起成才的舞台》,1991年7月1日《人民日报》。由此观之,改革开放时期,七一纪念重点关注知识分子党员,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纪念资源,而且传达和诠释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三)通过危机事件凸现基层党员形象

  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对领导者既是巨大的考验,也是展示的机会。建国以来,在历次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党的各级组织成为中流砥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七一纪念的特色资源。如在2003年抗击非典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得到了中组部的隆重表彰,成为纪念建党82周年的特色资源。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获得了中共中央隆重表彰,成为纪念建党87周年的特色资源。胡锦涛在表彰会上强调,要通过学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入推进党的建设。2010年6月,江西发生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一些地区的灾情甚至超过1998年特大洪灾。灾难面前,广大基层党员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解救和转移群众,创造了48小时解救和转移10万受困群众且无一人死亡的奇迹。这一事迹成为纪念建党89周年的鲜活资源。路遥知马力,危难见真情;危机事件中党员的突出表现,最能温暖人心、凝聚社会。

  (四)将表彰先进基层党员制度化

  通过表彰先进以激励后进,是中国共产党传统经验。建国以来,在七一纪念之时表彰先进,逐步成为一项制度。如为纪念建党74周年,中组部表彰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江泽民参加表彰会并发表讲话,《人民日报》刊登了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名单。建党75周年之时,中共中央表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关于表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决定》、《致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倡议书》、《关于授予李国安等12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以及12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简介。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纪念特刊,刊登各个时期基层优秀党员的照片,计有林祥谦、周文雍和陈铁军、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好工人徐虎、新时期铁人王启明、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评选、表彰先进的过程,既是促进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也是展示党的形象的过程,还是激励人民群众的过程。通过表彰活动,使各个时期基层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深入人心,使共产党人的整体形象深入人心。

  总之,基层党员在群众中,可亲、可信;基层党员在生活里,可学、可用。基层党员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七一纪念的鲜活资源。建国以来的七一纪念,通过树立基层党员中的优秀典型,将表彰先进制度化,收到了塑造形象、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预期效果。

  建国以来,七一纪念资源逐步形成体系;其具体内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开放性。对这些纪念资源,如果运用适当,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发挥超乎寻常的作用;但如果操作失策,运用失度,则不仅会失去其应有的效用,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发掘整理七一纪念资源,探求其内在规律和正确方法,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