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党的基本路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发布时间: 2013-10-19    作者:高慧琳    来源:国史网 2013-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历史使命,把文化的发展看作新时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在驱动力。那么,这与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否不相符合或背道而驰了呢?应该怎样来理解两者的关系呢?对此,我认为应当从基本路线的根本宗旨、现代化的内涵、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当前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等方面来辩证地看待。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基本路线题中本有之义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正式提出了这个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整整20年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再次重申党的基本路线,并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建设目标后面,增加了“和谐”,反映了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的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任务,号召“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与以往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实际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无论是党的基本路线还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宗旨都是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现代化”就包括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就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并举,不可偏废,不能一手软一手硬。没有文化,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文化内涵的经济就像没有方向盘的汽车,有如脱缰的野马,将无法驾驭。

  在这里必须认识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容相关、互为表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忽略文化,更不是不要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文化是蕴涵于经济建设中的。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当然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狭义的文化,也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公共文化,群众娱乐、教育文艺,都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正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体内容。因此,全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着:在立意上以文化为底蕴,在方法上以文化为贯穿始终的手段,在建设目标上以包含物质文化两翼齐飞的全面均衡发展为指归。实际上,“两手都要硬”的表达就是这一内涵。这样,我们建成的强国物质上富强、文化上繁荣。在政治思想上是民主的,在精神生活上是文明的,在社会生活上是和谐的。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这才是真正的强国。“繁荣富强”就包含了文化的繁荣和国民的富强两个方面。

  其次,从“两个基本点”来说,同样与文化建设相得益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中国20世纪以来被证明符合中国实际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产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所赋予,也正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决不能认为过时。而这种价值观的内涵,也正是现代中国的文化性格,正是以中国20世纪历史基本格局、基本走向和基本结论为基础引出的基本结论。这种文化性格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条,中国就失去了自我。至于另一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更是包含了文化改革和开放、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文化的开拓和创新。而在整个的改革开放中,如果文化缺席,中国的改革就将是一个缺少轮子的破车。改革需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发展繁荣更需要改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深入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内涵,就能够懂得:实际上,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就是以中华民族文化深厚内涵为基础,以中华民族文化强盛发展为前提,以中华民族文化全面繁荣为指向,而提出来的,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正是基本路线的题中本有之义。所以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二、强国必先强文化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任务和最终目标指向,实质上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当我们深入解读“现代化”的内涵,就可以看到,“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几大要素均含有文化内涵。工业现代化,其内涵当然是支撑几百年世界工业化的工业文化;农业现代化,当然是基于几千年农业文化并融合现代化农业文化的新农业文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也正是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现代化的范畴不止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这四个方面。现在我们说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正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解释现代化的更广泛内涵。但无论怎样解读现代化,但最明显的是:所有的现代化,其背后都是文化的现代化。

  无论哪种现代化,包括文化现代化,其内核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因为一切现代化皆由人所为之。可以这样表达:现代化,是在物质上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时候,由已经相对现代化了的人来创造的。人若没有现代化,则不可能创造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经说:“我们之所以决定要研究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人,是因为我们注意到,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个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而人的现代化,即人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行为方式、道德水平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支撑这一切的,仍然是文化。不能想象,没有文化的人,能够成为科学技术人员,能够成为科学技术的主要力量;同样不能想象的是,没有文化内涵的经济建设能够取得成功;更不能想象的是,一个国民文化素养不高的国家能够产生出领先时代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成果和地位,一个文化落后、闭塞愚昧的民族能够成为在科学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族群。

  因此,遵循党的基本路线,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文化的强大是真正的强大。德国思想家兰德曼指出“人是文化的存在”,他说:“文化如同生命内里的血管系统,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见兰德曼:《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总能进退有度,不会失去自我,一旦得到机会,就会焕发精神之光;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无论陷于何种困境,总能自信自持,不会妄自菲薄,一旦渡尽劫波,就会重振雄风;文化充分发展的国家,无论遭遇何种灾难,仍会发扬踔厉,不会纲纪失范,一旦海晏河清,就会卓然崛起。

  因此,强国必先强文化。国家的强大,必须有文化的支撑。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不一定在经济上足够强大,而全面强盛的国家却一定有其文化上的优长之处。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强大。古来很多强盛的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尽管有的后来衰落了,其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随之降低,但是其文化本身的内涵却丝毫不会减少。而这个民族的复兴,也必伴随着其文化的复兴。

  当我们回首近代历史,事实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从鸦片战争之后,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列强环伺,风雨飘摇,国家的几千年文化根基也就处于衰弱中,就像鲁迅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无声的中国”见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就是说,中国因为是弱国,所发的声音就不为人所注意,甚至不为世界所听到。所以鲁迅期望中国革命能够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在当时中国,在被侵略者侵占的台湾等地甚至出现了以异国文化为正统的状况。在1940年前后,日军侵占的华北地区也出现了学校以日文教学的现象。正如有一句话说:“弱国无外交”1945年曾有中国记者在比利时采访原中国外交总长陆征祥征询对未来国情的看法,据报道,陆征祥表示:“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后为人所广泛引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弱国无文化”!世界的历史同样昭示着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息息相关的关系。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之前,邻近的印度,这个同样有着悠久文化渊源的古国,却早在17世纪,就沦为殖民地,甚至官方语言采用的是英语!历史上,当一个民族企图消灭另一个民族的时候,常常会首先泯灭其文化,而当一个国家兴起的时候,也必须首先从文化着手。看不到这一点,就是短视,就很难走得远。事实上,即使能够在兴国大业中充分重视文化的作用,而要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也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付出更大的努力,文化是需要持续积蓄,而只有当条件适合的时候,才会突显其张力。

  三、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是物质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毛泽东也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因此,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互相作用、

  互相依托、互相制约的。文化的大厦建立在经济的土地上,没有土地就没有大厦,有了大厦土地就不再荒芜。可以说,文化是经济的血液,经济是文化的骨肉。有了经济的骨肉,血液才有所依傍,有了文化的血液,骨肉才有了活力。因为文化就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而文化一旦产生,又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必然相互影响。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时候,它的文化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当一个国家衰落的时候,其文化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会陷于低潮,即使原来的文化曾经辉煌,也会衰落到形同虚设。历史上的国力强盛时期,即所谓盛世,既是经济发展较快时期,往往也同时是文化的兴盛时期,在外国如古希腊、古罗马,在中国如盛唐时期、康雍乾时期。当他们强盛的时候,他们的文化也取得了广泛的传播。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帮助民族文化广泛传播,文化的广泛传播又反过来帮助民族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是完全错位的。有时候可能国家强盛、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恰恰是文化缓慢发展时期,而国家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经济凋敝时期,恰恰是文化繁盛时期。这是文化处于“自在”状态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自觉的强盛国家会有意识地调整这种状况。例如,美国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化艺术远不如欧洲许多国家,而经济发展水平却比欧洲各国要高,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文化无论就其深度与广度,也无论其成就和影响力,总体上都不能与中国相比肩,但是它却以弹丸小国入侵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老大帝国。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说:“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这就是说,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往往并不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有很大的落差甚至是交替发展的。历史上不乏文明古国沦落为经济上的弱国甚至遭受强国入侵以至亡国,而新崛起的国家必有新兴的先进的文化。例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等。近及100年前的中国和印度等。这些地方的文化曾经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却倐然从高峰滑落,终至被侵略,甚至被瓜分。

  当经济由于某种机缘获得高速发展的时候,文化可能并不能紧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为经济是可以由于某种外在动力而实现“突进”的,例如政策的改变、矿藏的发现、科学技术的突破等等,都可以使一个国家暴富或暴发。而文化是内在的、渐进的,若非国家政策予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以调整和导向,很难取得短期效应,即使所谓文化繁盛时期,也不是一时一地突发而来,而是有漫长的积蓄孕育时期的。虽然经济是可以爆发的,但文化是能持久的。经济能否持久快速发展,也会受到文化是否能够恒久支撑的影响。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的积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经济与文化浑然一体的时代。由于整个世界在近几十年来加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物质需要得到相对更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必然地将目光投向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人们的需求层次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人们对物质层面上的需求,也会要求具有文化内涵,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从来没有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表现为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这或许就是信息时代社会需求的重要特征: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糅合,互为表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要求同步以文化融合其中,经济建设不忘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借助文化之力,以文化促进经济建设。两者不仅不矛盾,不互相排斥,而且其同步性越好,互动性越好,越能发生合力。既推进了社会发展,也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经济发展增强文化内涵的需要。在今日世界,没有文化发展为背景的经济发展已经接近空谈,而相比经济发展,文化的发展任务更艰巨,更长期,更需要持久投入和持久努力。

  四、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文化的支撑

  当今世界,经济更呈现全球化,各国经济更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在这种情势下,文化的竞争就成为各国取胜甚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1998年4月,在一个有150个政府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上同意应把文化纳入经济决策制定的范畴。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纯经济组织之一,世界银行有此认识,表明这架纯经济的庞大机器也已经意识到文化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它已经看到,在当今世界上,各国对于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在我国,2000年中共十六大将文化产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为不能不看到,当前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迷恋于“全球文化一体化”,而认识不到在经济竞争中文化承担的重要角色,就将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共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性格带来共同的文化认知。西方社会最热衷的所谓“普世价值”,其实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现,把他们所认为的共同认知,看作全世界的义务。而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化积淀,认同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价值观,这本来体现了各自的文化性格,对于各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文化也是经济创造力的源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要求挖掘文化的创造力。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要在世界的激烈竞争中站住脚跟,必须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国有深厚强盛的文化积淀,这是我国的重要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另一条腿。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的热点。

  在经济总体水平比较低下的小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总量较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被割裂。而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甚至是最重要的动力。

  在我国尤其如此。当前我国经济,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速度发展,当下来到了一个高风险时期。一方面在国际上由于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一些经济体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从而带来反弹,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也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文化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瓶颈。例如思想意识的混乱,理想信念的迷失,社会心理的失衡,公共道德的失范,文化趣味的低下,这些都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不相符,与改革开放的总体氛围不相称,与党的基本路线不相容的。这就是说,当前我国面临的无论是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还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所需,都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来破局,这样经济与文化就能两翼齐飞,为国家综合国力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五、结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加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度,正是面对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发展复杂局面,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方针,既是顺应时代大潮,以时代新思维进一步推升经济发展,也是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理顺社会关系,提升社会和谐度,从而反过来助益综合国力提升,体现了决策者对于世界时势的深刻体认和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也看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仅并无二致,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新形势下对基本路线的发展和延伸。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