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指导艺术
发布时间: 2014-11-05    作者:齐德学    来源:国史网 2014-11-05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著名军事家。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在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的条件下,所以能取得胜利,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一、未雨绸缪,避免了临急被动应战

  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虽然预知某些情况,但并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当时中国人民正在贯彻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准备集中精力全面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周恩来说,“朝鲜战争爆发,给了我们新的课题”。《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朝鲜内战爆发后,尽管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战局发展极为顺利;尽管战争爆发前金日成曾表示,不需要中国提供任何军事援助。但是,毛泽东、中共中央洞察时局,敏锐地估计到,由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局势有恶化的可能,甚至美国会公然进犯中国东北大陆。因此,中国不能不有所防范,宁可备而不用,而不可不有所准备。中共中央于6月底即决定调整国防部署,将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方向由东南沿海地区调整为东北边防,将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作战任务由解放台湾调整为“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中央军委于7月7日开始调动部队组建东北边防军,7月13日做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十三兵团等部队共255万余人,到东北地区集中整训,以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并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

  东北边防军集中后的整训,从一开始,就在师以上干部中明确了准备出国作战的思想,边防军的全部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都是以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以朝鲜为作战地区进行的。

  8月下旬,中央军委又决定第九、第十九兵团(各3个军),分别集中于便于机动的津浦、龙海两铁路线,作为边防军二线部队,以未雨绸缪。

  虽然东北边防军战前实际军事训练时间仅仅一个多月,各种准备均很不充分,但是,正是有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战略预见,未雨绸缪,适时组建东北边防军进行整训,才为后来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战略决策,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避免了临急被动应战的局面,并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出手就连连取得胜利。

  二、毅然决策,一举震惊了全世界

  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泽东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在朝鲜处境危急,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致函毛泽东请求中国直接出动解放军给予援助时,中国是否出动军队支援朝鲜人民作战,这对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是十分艰难的抉择。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各方面困难相当严重。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慎重研究讨论是否出兵援朝问题,起初多数成员主张不出兵或暂不出兵。

  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过10月4日、5日两次会议讨论,认识逐步趋于一致:美国侵入台湾海峡,并已将战火烧到中国大门口,朝鲜危在旦夕,亟盼中国出动军队援助。“中朝是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美国飞机已经在不断入侵中国领空,进行侦察、扫射和轰炸,“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另一方面,“朝鲜要胜利,也必须得到国际的援助”。《周恩来军事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2~74页。即便中国出兵打不赢,而为了支援朝鲜人民反抗侵略和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必须出兵,绝不能引颈以待,并且早打晚打,早晚都难避免一战,因此,晚打不如早打。

  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认为:美国虽强也有弱点,中国虽弱也有有利条件。中国军队占有数量优势,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丰富经验;出兵援朝有中朝两国人民全力支援;中国已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苏联为后盾,可获得苏联的物资支援等。中央政治局会议经过慎重分析研究后,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虽然斯大林违背苏联将尽力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斯大林致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转告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7月5日。的诺言。但中共中央政治局仍“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253页。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开赴朝鲜,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在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本身,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出现在朝鲜战场上,就令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感到惊讶,不到两个月就打得美国军政当局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一举震惊了全世界。

  三、灵活指导,取得了战场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突出特点是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这给志愿军作战造成了严重困难。毛泽东将这些困难概括为:能不能打、能不能守、有没有东西吃。《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全部军事战略指导,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的。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志愿军总部,从战争客观实际出发,根据这场战争的新情况、新特点,实施了富有创造性的灵活的军事战略指导。

  (一)根据战争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战场指导方针

  战场指导方针大的调整有两次,一次是志愿军入朝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将原定组织一个时期防御的方针,调整为立即部署作战、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志愿军发起战略反攻,争取了战场主动,打出了战争的有利形势,两三个月就解决了能不能打的问题。

  第二次是战争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出现相持局面,美国当局被迫调整了朝鲜战争政策,寻求通过谈判实现朝鲜停战时,毛泽东经与金日成协商,适时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12页。,在军事上则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作战与谈判紧密配合。从此战争形成了边打边谈的局面。在这一总方针之下,还有几次战场指导的调整:

  一是当停战谈判双方达成军事分界线的协议后,志愿军坚守战线不但是军事作战上的需要,而且成了政治上的需要。因此,1951年11月,毛泽东为志愿军确定了坚守防御的作战方针,指示志愿军“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方针,坚守现在战线,大量消耗敌人,以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志愿军据此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能不能守的问题。

  二是当正面战线已经巩固,而侧后海岸防御仍是薄弱环节,并有种种迹象表明,美军正企图在朝鲜实施大规模登陆进攻时,1952年12月20日,毛泽东指示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争取战争更大胜利”。《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据此,志愿军协同人民军集中力量加强侧后海岸防御,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美军大规模登陆冒险企图也胎死腹中。

  三是当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停战协定签字在即,南朝鲜李承晚当局破坏谈判已达成的协议时,毛泽东决定再给李承晚当局以惩罚,以便保证停战协定在停战实现后得以被遵守。1953年6月21日,批准彭德怀关于再给李承晚军以打击的建议。据此,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战役,即金城战役,有力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和有效保证了朝鲜停战协定被遵守。

  (二)针对新情况,采取新对策,确保战争胜利

  根据战场上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的特点,为保证志愿军取得战场作战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针对战争中遇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有效对策。

  第一,实行打小歼灭战的方针。

  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向来强调打歼灭战。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一个战役即能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到几个师。到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期间,一个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几个兵团几十万人,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中,志愿军也是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但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志愿军虽每次战役均可对美军一个到几个师实现包围,但只在第二次战役中将成建制的美军一个团全部歼灭,其余成建制歼灭的美军只是营以下部队。有鉴于此,毛泽东提出了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指示志愿军:“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90页。这是毛泽东关于打歼灭战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具体条件下的创造和发展。

  转入阵地战阶段后,志愿军贯彻打小歼灭战的方针,选择“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实施攻击,除个别未达目的外,其余均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有效杀伤消耗了“联合国军”有生力量和打击了其士气。到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时,不但可以攻歼其营以下建制兵力,而且在金城战役中,一次就攻克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阵地,歼南朝鲜军4个师大部。“联合国军”方面不得不请求朝中方面早日签署停战协定,结束朝鲜战争。

  第二,实行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方针。

  美军针对志愿军运输补给能力弱,进攻作战物资保障只能维持7~10天消耗的弱点,利用其优势装备机动快速的特点,对志愿军采取“磁性战术”,志愿军进攻时其撤退快,志愿军停止进攻准备转移休整时,其反扑也快使志愿军无法进行休整。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坚持长期作战,1951年2月上旬,毛泽东即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0页。,并委托周恩来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轮番作战的计划,第五次战役就是以计划中的第二番作战部队为主进行的。后来战争双方均转入战略防御,朝鲜停战谈判开始,轮番作战计划未再实施,1952年9月开始,经毛泽东批准,又以锻炼部队为主要目的,分批由国内部队轮换志愿军部队,至朝鲜停战,先后轮换两批共7个军。志愿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部队、高级指挥机关及部分高级指挥员也进行了轮换。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是毛泽东在用兵问题上的一个创造。

  第三,实行新型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所有战争都是人民战争。毛泽东一向强调:“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进行的第一场战争。一则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二则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权的作用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战争,三则当时中国共产党不但具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因此也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抗美援朝战争比起历次中国革命战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更有条件。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也为恢复国家建设,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依托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开展了广泛深入、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仇视、鄙视、蔑视(“三视”)美帝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组织慰问团慰问,开展订立爱国公约和增产节约运动等,特别是组织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极大地改善了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抗美援朝运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在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创造的人民战争新形式,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生产积极性,既有力地支援了战争,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按时完成恢复和按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第四,实行边打边建方针。

  为保证志愿军在战场上同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的需要,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从志愿军参战起,就实行“边打边建”的方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保证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同时,人民解放军按国防军建设要求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二是为保证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需要,订购苏联武器装备,在国内突击组建和扩建空军部队和陆军技术兵种部队,以不断提高志愿军的现代作战能力。实行边打边建方针,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一个创造,既有力保证了战场作战需要,同时也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

  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针对抗美援朝战争新情况,采取的这些创造性对策和措施,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内容。

  此外,志愿军在战场上也采取许多有效对策和措施,基本的原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强击弱,扬长避短。其中包括:抓住和利用美军作战中难以克服的弱点予以打击,根据自身装备特点和作战能力确定打法,建立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解决了毛泽东说的“有没有东西吃”的问题,等等。

  正是这样实行灵活战略战术指导,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劣势武器装备打败了现代化优势装备的美国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四、有效控制,实现了战争局部化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战场范围始终在朝鲜境内,既未因此引发世界大战,也未将战争扩大到朝鲜以外。达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双方都对战争局势进行了控制。从中国方面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战局进行了控制:

  第一,在志愿军参战前就明确提出朝鲜战事要地方化。这一点在东北边防军组成时即已确定,在志愿军组成前的10月3日,周恩来又通过印度驻中国大使潘迪迦向美国当局公开表明了这一立场。

  第二,以志愿军名义参战,不给美国对中国宣战以口实。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组成的,抗美援朝实际上是国家行为,但在名义上则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这种民间组织形式出现,不是以中国政府官方名义派出部队支援朝鲜,目的就是不给美国向中国宣战以口实。这一点也是在组建东北边防军时就决定了的。

  第三,适度确定参战的军事战略目标,打得有理有节。归结起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分析认为,志愿军参战后,战局形势变化有三种可能。一是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队。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但这种形势的出现,是建立在苏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武器装备,并出动空军直接支援志愿军作战的基础上的。二是尽管中国军队是以志愿军名义参战的,但美国仍可能对中国公开宣战,或至少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攻击中国沿海地带,志愿军由于武器装备落后,不但不能大量歼灭美军,而且可能打成僵局,甚至被迫撤回。这是最不利的结果。三是在苏联不能出动空军直接支援作战,志愿军在无制空权的情况下,实施灵活作战指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和作战特长,有可能迫使美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对这三种可能的态度是,力争第一种可能,力避第二种可能,实现第三种可能。抗美援朝战争实践证明,战争的发展变化没有超出中共中央的估计之外。

  打得有理有节,就是在战场上的作战,对美国要打疼他,真正给他教训,但又有所节制。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不但打疼了美国,打疼了美军,而且很有节制,特别是1953年朝鲜停战实现之前,政治军事形势对志愿军都十分有利,志愿军也有能力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再打到汉城,甚至打到三七线,但当时朝鲜战争的总体形势是停而不是继续打,所以志愿军只给破坏停战实现的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以有力打击,歼灭其4个师大部,夺回金城以南向己方突出的阵地,而未凭着当时具有的战场实力继续向汉城和三七线发展,从而实现了有利的停战。

  第四,做好最坏的准备,力争避免最不利情况的出现。出兵决策做出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即在军事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和准备:一是将人民解放军建设重点由原来加强海军、空军建设,调整为加强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建设,以保证抗美援朝战争需要。二是将原定自1951年1月开始的全军教育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调整为以军事训练为主。三是成立了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的全国防空筹委会,研究筹划全国的防空工作。四是部署和加强海岸设防,防范美军和台湾国民党军队对沿海地区发动攻击。五是将新组建的空军作战部队和已有及新建的高射炮兵部队部署于沿海大中城市,并商请苏联出动歼击机航空兵部队,协助中国担负防空任务。六是在福建和广东方向各部署了4个军防范美军和国民党军登陆进攻。七是东北行政区转入战时体制,作为抗美援朝战争总后方基地。这些部署和准备,有力地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有力地防范了美国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

  第五,遏制战争和战略威慑相结合。遏制战争就是志愿军在战场上实行有力作战。朝鲜停战谈判的出现和朝鲜停战的实现,都是志愿军在战场上打疼了美国军队的结果。战略威慑,一是动员全国人民支援战争(抗美援朝运动),二是发挥志愿军的兵力优势,这两者都是显示力量。三是显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尤其是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给美国当局强有力地警告:“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这不是因为我们好战,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罢,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美国当局从朝鲜战争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说话是算数的,中国人民是有力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的充分准备和中国领导人的警告威慑,最终迫使美国当局放弃了进行大规模登陆冒险的企图,转而恢复停战谈判。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采取控制战局的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朝鲜战争范围,实现了朝鲜战争地方化的预想。

  毛泽东军事指导艺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充分展示和发挥,使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武器装备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军队,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打败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也自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扬眉吐气了,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整个世界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