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发布时间: 2014-11-05    作者:方涛    来源:国史网 2014-11-05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者和实践者。毛泽东的一生,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学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一生,是创立、倡导、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生。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回顾和学习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在参加和领导工农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开始孕育。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但是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的重要性,特别是认识到了农民群众的重要性。1925年12月,针对党内忽视农民的倾向,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毛泽东分析了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提出工业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包括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等)是革命的朋友和依靠力量,这也就确定了人民群众的范围。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做了32天的调研后,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批评了党内对农民运动责难的错误观点,分析了农民组织起来后的巨大威力,列举了农民干的14件大事(如政治上和经济上打击地主、经济上打击地主、推翻县官老爷衙门的政权、建立农民武装、普及政治宣传、文化运动、合作社运动等),特别指出这14件大事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贡献,就是认识到了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创立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如何组织群众、联系群众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经验。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有很好的群众”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是查田运动最大的敌人”,“一切不做宣传或宣传不正确、不认真、不普遍,查阶级、通过阶级与没收分配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274页。这是毛泽东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表明毛泽东已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群众路线。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强调,要在组织上动员群众,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而是要努力宣传、说服群众。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包括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婚姻、小孩读书等),都是应当注意的问题;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是党的两大任务。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党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大规模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抗战,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这一时期,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正式形成。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只有坚决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492页。。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要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共产党员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人民群众的利益。1941年,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同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1942年3月,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中指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作了系统阐述,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10月,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11月,毛泽东在《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中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毛泽东:《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解放日报》1943年11月24日。在《组织起来》中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933页。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指出,“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1013页。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强调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1946年7月,毛泽东在《对东北局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的修改意见》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使我党与人民密切结合起来。只要广大人民的力量增加到我们方面,就会使敌我力量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建立巩固根据地,使敌人无法战胜我们。”《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152页。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夺取了全国政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成为全国执政党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任务,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脱离群众的倾向,毛泽东强调要发扬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6年4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中强调,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党章修改应体现群众路线。195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9~460页。3月,毛泽东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中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1957年后,由于缺少经验,主观上急于求成,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大规模群众运动作为执行群众路线的主要方式,歪曲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时期,为纠正“左”的错误,毛泽东多次强调要贯彻群众路线。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为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错误,195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指出,“要按照群众意见办事。无论什么办法,只有适合群众的要求,才行得通”《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3月17日,毛泽东提醒公社党委书记“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3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指出,“凡属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等人的意见”,批评了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和不执行群众路线《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把“群众路线有没有?有多少?”作为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之一。1960年11月,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五风”问题,毛泽东强调“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自己起来纠正干部的‘五风’不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1961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新提出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4月,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信中,要求把“反对恩赐观点、坚决走群众路线问题,向群众请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题”作为“农村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之一进行重点调查,并提出“向群众寻求真理”《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5月,毛泽东强调,“要坚决走群众路线,一切问题要和群众商量,然后共同决定”《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强调不应该怕群众,要让群众讲话,让群众批评,从群众中形成意见,提出“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指示中强调,“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左”的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在政治和思想领域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时期,毛泽东过于强调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错误地把群众运动当成是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党的群众路线传统遭到严重破坏。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内容丰富,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最主要内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把毛泽东创立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通过分析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群众路线思想,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认为,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要对人民负责,同时要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无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要关心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改善群众生活,给群众以实际的物质福利;人民军队的力量深藏在群众之中,军队的任务不仅是打仗,还要组织、宣传、武装和帮助群众。

  二是一切依靠群众。在内部无民主、对外无独立、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深深扎根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毛泽东认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给战争以无穷的供给;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必须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要多做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是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必须走到群众中去,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一直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为“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群众中有很多个“诸葛亮”。因此,每到艰难时期,毛泽东总是身体力行,并号召全党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向群众学习。

  四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认为,正确的领导必须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转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中进行检验,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党的决策必须要到群众中去执行;在实行领导意见时必须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联系群众必须按照群众的需要和意愿;遇事要同群众商量,共同决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方法论,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形成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在各个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五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是群众的朋友,而不是群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要站在群众之中,而不能站在群众之上;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党要同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愿;要不断提拔群众中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通过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方法的统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一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虽然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但是并没有具体分析人民群众的内部构成,也没有明确指出发动群众和联系群众的具体路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为群众路线,根据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于如何依靠、发动和联系群众,毛泽东探索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比如要甘当小学生、当群众的朋友、关心群众生活、从群众中提拔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具体办法解决了依靠群众和联系群众的路径问题,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生命力在于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只有始终代表人民,才能够赢得人民,夺取革命胜利。正是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指导下,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组织、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对群众的历史地位、党群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观点。比如,毛泽东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群众学习”、“关心群众生活”、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是一致的、干部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等等。毛泽东还形象地把党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等,进一步说明了党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性。

  三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一起来的结合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具体工作方法的统一。“一切为了群众”的立场,就是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的立场。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包括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中好的经验做法集中起来,形成全局性的政策,然后向群众宣传解释,到群众中去检验,不断完善政策,再到群众中去,转化为群众的行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也是正确的思想路线的表现。因此,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1.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贯彻实施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