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和实践者。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观点、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等系统的群众路线思想。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孕育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于中央苏区时期,成熟于延安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继承性、实践性、理论性和发展性四个基本特征。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与“为民务实清廉”统一于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统一于干部作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源头,“为民务实清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深入研究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自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对反对“四风”,改进工作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内涵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石,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之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涵:
(一)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根本点和本质特征。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为工农红军确定了“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军队必须做群众工作,从政治上帮助群众翻身解放。同时,制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严肃军纪,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毛泽东在井冈山、赣南、闽西根据地制定《土地法》,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群众,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搞好生产,解决各中困难和问题。1934年1月,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大声疾呼:“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39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向全党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6页。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4页。他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他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我们党执政后,要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态度。1957年他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中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二)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
毛泽东不仅把“为了谁”的问题放在群众路线的首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而且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积极引导、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自身的解放、自由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党的一切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中央苏区时期,他进一步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他强调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在指导苏区查田运动时,他要求各级苏维埃干部按群众路线办事,依靠群众,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赞助与同意才行。同时不要做群众的尾巴,引导群众按正确的政策办事。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强调:“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27页。在领导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工农业生产等实践中,他总是要求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攻坚克难,推动事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三)反对官僚主义、深入调查研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群众观点与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的深度融合。毛泽东历来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带头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他认为,群众路线既是群众观点,又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二者的连接点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只有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才能认识工作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才能明了群众情绪和群众要求,才能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措施,制订详尽的计划,由此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
在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之中,毛泽东仍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井冈山斗争时期,他深入宁冈、永新两地农村作调查,详细了解边界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根据地大规模的开展土地斗争做重要准备。1930年5月,他在江西寻乌进行社会调查,把被调查对象农民、秀才、商人等当作可敬爱的先生,不耻下问。后来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批评了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大力提倡“群众化的方式”。他要求党员干部从组织上动员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反对一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行为。
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提出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深刻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9页。他要求全党必须深入地提倡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他还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群众路线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他进一步提出:“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的考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0~61页。毛泽东认为,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坚持对社会进行调查。特别是在1961年,他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这一年搞成一个调查研究年。1964年9月,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他反复强调,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毛泽东同志不仅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个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而且还进一步解决了如何实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这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倾听群众的呼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决策是否正确。
(四)反对贪污腐化、倡导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基本要求。毛泽东一贯倡导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反对贪污腐化。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心系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2页。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与群众同甘共苦,带头吃野菜,晚上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写作。苏区时期,他作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在生活上带头勤俭节约,从不搞特殊化,下基层调研,坚持交上食宿费。为了清除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和衙门作风的影响,纯洁革命队伍,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他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培育苏区干部好作风。同时,严肃法纪,惩处腐败分子。当年的苏区群众正是从共产党员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是他们利益的真正代表,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因而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周围,竭尽全力支援革命战争。
针对党内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8~1439页。要求党员干部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毛泽东认为,党执政后最容易产生骄傲自满和贪图享乐,而这正是党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大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告诫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就不能建成,建成了也不能巩固。因此,他提出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摆架子、不摆资格、不搞特殊化,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对一些党员干部的奢靡之风,毛泽东更是给予通批,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为此,建国初期他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实践证明,清正廉洁,艰苦奋斗,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才能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为民务实清廉”的内在联系及启示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与“为民务实清廉”统一于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统一于干部作风。有什么样的宗旨和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干群关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源头,“为民务实清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深入研究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自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反对“四风”,进一步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点、把握群众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为民”就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与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是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立党为谁,执政为谁,既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始终做到“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因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9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就是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当前,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淡忘了党的根本宗旨,淡化了群众观点,不听群众呼声,不问群众冷暖,不解群众疾苦,甚至与民争利,损害民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为民”,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不忘党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着眼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益的实现,重视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想问题、做决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给群众更多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务实”就要改进作风,坚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决策
毛泽东“依靠群众和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务实”是我们党的鲜明特点和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开放重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作风不务实,也就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认为,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只有“一切依靠群众”,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事业的成功,才能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同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最基本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毛泽东“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解决了依靠谁务实和科学务实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的英雄,通过依靠群众来务实奋斗,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来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进。当前,有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他们和群众的距离远了,与群众的沟通少了,靠少数人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强迫执行,用高压手段“维稳”。他们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严重危害了党的事业,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的形势下,做到“务实”,就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改进作风,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做好各项工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要在谋划发展上下真功夫,努力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到工作之中,使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切合实际、体现群众意愿。要在推动落实上下真功夫,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方法,脚踏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营养,积极组织动员群众投身伟大实践。同时要做到民主决策,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总结实践经验,集中群众智慧,进行理论创新,给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造主体、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主体、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主体,扎扎实实推进事业发展,实实在在为民造福。
(三)“清廉”就要坚持做到为政廉洁,艰苦奋斗,自觉维护党的形象
毛泽东“反对贪污腐化、倡导清正廉洁”的思想,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清廉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突出特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取得,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执政后巩固执政地位,夺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同样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认为,一切腐败现象的产生都是以损害人民利益为根本前提,反腐倡廉的核心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前,我们多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长期执政、外部环境、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能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但也确有少数党员干部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生活奢靡,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清廉”,就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力倡导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之风。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和党性修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谋取任何不正当的个人利益,把用权为公、用权尽责作为从政的品行操守,时刻警惕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抓起,严格约束,主动防范,身体力行地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筑牢“防火墙”,增强“免疫力”,远离“高压线”,防微杜渐,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时刻处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总之,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践行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反对“四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为民;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有利于反腐倡廉,清廉从政,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从思想上强化以民为本的宗旨观念,工作上树立真抓实干的好作风,操守上保持清正廉洁,才能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