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1992~1998年的科技改革
发布时间: 2014-11-05    作者:杨文利    来源:国史网 2014-11-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围绕国家各时期的中心任务而进行调整。本文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改革的起步。之所以选取1992~1998年为研究时限,是因为这一时期是科技体制全面改革之前的摸索时期。这期间无论在科技政策、法规建设方面,还是在促进科技产业化方面以及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准备了条件。目前,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尚很薄弱,虽然在一些科技史的著作中有所涉及,但都写得较简单,专题论文更是鲜见。加强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但可以更好地梳理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理解科技体制改革中各项举措的出台背景及意义,而且对今后的科技发展亦有借鉴作用。

  一、科技改革方针的确定

  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此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也启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改革的序幕。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技改革确定了方向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报告同时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3页。在阐述了科技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后,报告还提出了科技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3页。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再次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思想。为了使科技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决定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45页。同时,决定还明确提出了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要求。

  (二)确立“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

  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由跟踪向创新转变,由技术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调整为“依靠”、“面向”、“攀高峰”,改革的主要方针就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从而达到分流科技人才、调整科研结构、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1992年8月27日,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科技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结构调整和综合配套改革,尝试性地提出了“进行分流和调整的基本路子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10月28日,《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推进科技系统分流人才、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报告》,更加系统地阐述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所谓“稳住一头”就是对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提供充分保障和持续稳定的支持,并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和转变运行机制,形成一支能在国际前沿竞争的力量。“放开一片”就是对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社会公益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放开搞活,推动科技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经济、长入经济,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钟财:《〈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名词术语解释》,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将科技系统的这一改革思路正式确定下来,提出:“要改变部门分割的状况,推进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和人才的合理分流。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加强基础性研究,发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45页。此后,“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正式成为国家科技改革的方针。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国家相继制定、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改革的深入发展。

  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技术基本法,它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着重解决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问题。二是以改革开放为主线,通过立法,全面总结和积极推进改革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实践。三是抓主要矛盾,确定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指导科技进步的基本准则和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大措施。四是逐步与国际规范接轨。国家科发办公厅编:《国家科委文件汇编》12(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科技进步法》体现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它的颁布实施为深化科技改革,加速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1994年,国务院在领导制定“九五”计划及2010年长远规划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思想。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广泛征求科技界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的基础上,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强调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科技、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动力,表明科教兴国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5月26~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议的目的就是宣传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另两个科技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为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详见《科技事业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科技日报》1995年5月26日。

  同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议中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条重要方针,建议同时强调最重要的是把这一战略落到实处。1997年9月的中共十五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至此,科教兴国战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

  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指导下的科技改革的实践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目标是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吸引、典型示范、舆论推动并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措施,力争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初步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为了落实“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国家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使这一方针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稳住一头”方针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体现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科技进步法》中就明确规定:“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的增长幅度”。上述条文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标准,使“稳住一头”方针的实施有了法律保障。《国家科委文件汇编》12(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在当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国家对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课题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这一方针的实施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1基础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基础研究是科技活动的源头和起点,保证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提升我国科技水平的重要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较低,为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家在1984年启动了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一建设计划对于打破科技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稳住一头”方针的确立和实施,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截至1995年底,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55个,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累计总投资168亿元。《中国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国家稳定资金的支持使大批实验室装备得到改善,缩短了科研工作周期,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1992年3月,国家科技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实施《1992年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即“攀登计划”。“攀登计划”至八五计划期末,先后有45个项目列入计划,其中30个自然科学项目、15个工程与技术项目,五年间共投资184亿元。《中国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2“863计划”成果突出

  1986年开始实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在这一阶段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调整为: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前沿技术的优势,发展高技术;同时还要立足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加速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高技术产业,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迎接新一轮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到1995年底,“863计划”民口6个领域的15个主题,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项,获国家级奖或省部级奖567项,达国际水平540项,获专利244项。《中国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突破,缩小了我国高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整体实力。

  例如在生物技术领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植物基因图谱研究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的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总体研究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突破了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曙光”系列计算机、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极大进展。在自动化技术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了全面突破。特种机器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发展。6000米水下机器人试验成功,使我国具备了对深海区进行探测的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核能技术领域,攻克了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等新型核反应堆中的一批关键技术,高温气冷堆正在建设之中,快中子增殖堆即将进入建设阶段。在新材料技术领域,储氢材料、某些军用关键材料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光电功能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高性能树脂及复合材料等部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海洋技术领域,研制成功洋底多金属结构探测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此项探测设备的国家之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突破性进展,对制造业技术改造起到了牵引导向作用。

  通过实施“863计划”,逐渐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发展战略,完成了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总体布局,建立起了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培养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术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部分成果已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放开一片”方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2年8月,国家科委发布了《全民所有制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实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暂行办法》,拉开了“放开一片”的序幕。11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印发《关于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其中规定高新技术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时,可占有公司注册资本的30%。这一规定降低了高新技术转化的门槛,推动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1993年3月,经贸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国家教委共同授予第一批100家科研院所外贸经营权。同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上述体现“放开一片”方针的具体政策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转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高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

  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在这一阶段有了迅猛发展。

  火炬计划中就包括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和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的任务。高新区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通过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区域。1995年6月,全国第一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在江苏海门市诞生;1997年5月,国家科委在北京举行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命名授牌仪式。至1998年年底,全国已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212项,地方级项目10537项,1998年上述项目实现工业总产值1445亿元,销售收入1284亿元,利税266亿元,出口创汇24亿美元。《中国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高新区的企业规模化发展也十分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到1998年,全国高新区企业总数已达16097家,技工贸总收入过亿的企业已发展到678家。以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深圳华为、长沙远大、东大阿尔派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企业已在微电子、通信、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中国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2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为标志,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营科技企业在数量、从业人数、技工贸总收入、利润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主要指标上都持续大幅度增长,已经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及大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技术成果约有70%源于自主开发,出现一批驰名的高科技品牌。与此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经营活动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70052家,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0762515亿元,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1630家,长期职工总数达到39722万人。199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收入达到767044亿元,总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1169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88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29家;全年实现净利润4673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6774亿元,出口创汇11473亿美元。1998年民营科技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达到34195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446%,全年技术性收入42114亿元,这表明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中国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三、1992~1998年科技改革的特点及不足

  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科技事业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调整改革。这一新的发展阶段既发扬坚持了以往的成功经验,也表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特色。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成功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工作,1992年3月30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对今后十年及八五期间科技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1995年国家又制定发布了《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阐明了中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和发展重点。上述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出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保持科技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一阶段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密集出台科技改革政策法规

  在坚持科技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这一阶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法规,仅据《中国科学技术白皮书》的不完全统计,1992~1998年就有49部政策法规颁布实施,其中国家层面的法律就有两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此外,为了实施“稳住一头”方针,既有推动国家重大课题研发的《国家技术开发重点项目计划》(国务院生产办1992年发布)和国家科技委员会制定的“攀登计划”等;也有保障国家重点项目资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995年颁布)、《重大装备国产化创新研制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1996年)等。为贯彻“放开一片”,全国人大1992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意见》等。根据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如此密集地、系统地出台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法规,正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科技体制改革形势,及时出台的政策措施引导了科技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基本国策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大大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的比例和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对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将科技与教育并列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这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加速科技创新与提高教育水平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实施为中国特色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提升科技发展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取得显著成效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这一改革方针是科技界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的发展形势而提出来的,它不仅形象地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而且生动地反映了科技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思想。正是这一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改革方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使这一阶段的科技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既稳住了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保证了有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又放开了一大批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科研机构,从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转化以及民营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科技体制改革仍处于摸索时期

  1992~1998年的科技改革,按照“依靠”、“面向”、“攀高峰”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科技改革的实践而逐步进行调整,并适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虽然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态度,这一阶段的科技改革实践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一阶段毕竟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确切地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在科技为经济建设大局服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果卓著的同时,在科技机构的改制、科技人员的分流方面变动不大。尽管国家对科技机构实施了分流、调整的做法,但科技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仍处于摸索推进、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机制并未有重大变化。直到1999年6月30日,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内贸、机械、石化等10个国家局所的242家科研机构全部转制为企业,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到2000年底,所有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械(包括中科院系统)全部进行了转制工作。见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综上,1992~1998年,在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中国科技改革方针得到确立,并在科技政策、科技法规、科技创新以及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开启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发展阶段。在保障高、精、尖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同时,推动了大批科技成果的转化,体现了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虽然这一时期进行的改革实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体制,但为科技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总之,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进行的科技改革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科技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积累了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