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位于福建省厦门东部约七、八海里处,是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枢纽。1949年10月,我军攻击金门岛失利,毛泽东下决心总结渡海作战经验。1954年“九三”炮击金门,促动中美开始大使级会谈。1958年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决策,炮击金门是“纯熟地运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交斗争和舆论宣传攻势,并将它们交融于一体的一次重大行动”。《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47页。史学界关于炮击金门的研究成果丰硕。从研究现状来看,1958年炮击金门研究成果比较多,如: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黄文娟:《没有硝烟的“战争”——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211页;牛军:《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的再探讨》,《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沈志华:《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的分歧》,《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1期。对于1958年炮击金门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第一次台海危机,詹亦嘉的《长期措施还是权宜之计——试析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188页。)一文值得关注。此外,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等根据中方档案对炮击金门的过程进行了翔实的历史描述。已有的研究大多充分利用美国档案进行考察,本文在利用他方档案的同时,注重以中方最新公布的档案文献资料为主,考察以金门为切入点的毛泽东在台海地区推进中国统一的历程。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注重吸取国际政治理论的合理内涵,主要从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选取史料,并关注这三个因素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综合发挥作用,共同影响历史进程。
一、毛泽东批示同意金门战役推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斗争的冷战格局。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国是冷战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行为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两极格局的影响。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我们的三大基本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151页。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还发展了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6月27日,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决定由粟裕负责解放台湾的筹划准备工作。“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直是毛泽东的一个夙愿”。《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84页。1949年10月,我军攻击金门岛失利,毛泽东指出,“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1949年12月18日,毛泽东就渡海作战指出,“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力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192页。由于当时中国空军力量的落后,新中国领导人多次向苏联寻求帮助。1950年4月13日,毛泽东为购买空军装备器材致斯大林电。《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页。同年4月13日、5月13日,周恩来为军事订货事致电布尔加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306页。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革委会解除了第三野战军解放台湾岛屿的作战任务。1950年11月11日,毛泽东在聂荣臻似宜暂时放弃攻打金门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但在福建的三个军不能减少”。《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页。1951年5月10日,毛泽东审阅聂荣臻关于推迟金门战役的报告说“同意你的意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38页。聂荣臻在报告中提到在朝鲜战争未结束前,夺取金门之战以推迟举行为宜。估计攻占金门须经过剧烈战斗,各项物资准备必须充分。而在朝鲜战争未结束前,两方同时供应,力量恐来不及。因此所需船只以暂不集中和补造为好,以免形成很大浪费。5月12日,中共中央革委会根据毛泽东的批示致电华东军区:“朝鲜战争未获决定性的胜利前,暂不举行攻夺金门的战役。为此,现有的五百艘机帆船仍应分地进行训练与保养外,所缺船只暂不建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83页。
二、应对美台压力的第一次台海危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国内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常面临“边打边建”的境况。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内人心思和,1954年6月27日,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具体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美台关系的发展人为地阻挠了中国统一大业的顺利实现。为推行“保台遏共”战略,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台政策,给予台湾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及支持和纵容国民党军队骚扰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953年8月,美国与台湾举行首次海空军联合演习。美国对台政策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美国曾有意拖延与国民党谈判缔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3年3月19日,台湾“驻美大使”顾维钧受命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正式提出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的建议。杜勒斯表示:美国有意在太平洋地区缔结这样的安全条约,但是问题在于必须仔细考虑。由于台海现状,美国不想缔结可能令美国和大陆之间爆发战争的协议;我们还要再考虑一段时间,再看一下形势的发展是否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61193/3-1953FRUS1952~1954Volume XIVChina and JapanPart 1No83p158台湾当局则一方面积极准备反攻大陆,一方面对东南沿海进行骚扰破坏。“仅据福建省的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四九年十月到一九五七年,国民党空军就投下1680余枚炸弹,扫射180多次,炸死炸伤1400余人,炸沉炸伤各种船艇91艘,还炸毁许多房屋。与此同时,国民党空军还频繁地对大陆内地进行侦察骚扰活动。他们的大型夜航飞机,经常窜入大陆腹地上空,近至闽、浙、赣、皖、粤诸省,远及冀、青、川、康和云贵高原。”《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3页。
1954~1955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进行了保卫领海领空主权的斗争,即第一次台海危机。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审阅中央军委关于同意再次炮击金门计划给华东军区的复电,批示:“照发。”华东军区9月13日的请示电说:国民党正在向金门增兵加强防务,但仍有可能对我采取登陆突袭报复。为报复国民党军海空轰炸,准备在9月20日前后对大小金门组织第二次集中炮击。《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83页。据叶飞回忆:“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我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为了打击美国帝国主义政府的侵略政策和制止国民党军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在美蒋预谋签订《共同安全双边条约》期间,对金门国民党军实施惩罚性打击”。参见《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44页。关于毛泽东决定第一次炮击金门的动机,有学者指出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国对中国有着不可改变的敌意,并以帝国主义侵略来看待美国的远东政策。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的草案,1955年3月3日生效。1955年1月18日,浙江前线解放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岛。2月5日,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掩护下,国民党军撤离上、下大陈岛。此事对蒋介石心理造成沉重的打击。《国军决心保卫金门马祖》,1955年3月23日,《金门古宁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台湾“国史馆”史料处编1979年,第1页。1955年3月5日,毛泽东给赫鲁晓夫的复信反映了他对第一次台海危机的思考。他指出,解放台湾应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解放沿海岛屿,第二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是解放台湾本岛。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因为美国武装干涉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地区的危险局势,所以才需要同美国进行谈判,要求它放弃干涉和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同时,不要给联合国以过问台湾问题的任何机会。《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262页。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之后,暴露了美国长期霸占台湾的企图,中美两国坐下来谈判以缓解紧张局势成为迫切需要。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70页。4月26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声明,表示不排除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5月26日,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五十年不够就一百年,不知道美国干不干。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美国,我想你们是不会反对的。”《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社1994年版,第208~213页。8月1日,中美双方大使级谈判开始。但美国依然通过向台湾提供援助干扰台湾统一到中国。1956年,美国向台湾提供了价值3370万美元的工业设备,为军事工业和军队装备提供了价值6000万~7000万美元的设备。除了这些所谓的“经济援助”之外,美国每年还向蒋介石提供总额约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56年期间,在美国军事顾问领导和监督下,继续进行以喷气飞机更新老式飞机,加强防空导弹体系,增加海军数量。1956年在美国顾问的帮助下,台湾完成了各种军事设施的装备,其中包括在台湾和金门和马祖岛上的沿岸工事和“防御”设施建设。1957年初,美国宣布在台湾建设新的“超现代”机场,其建设成本估计在2500万美元,并且还向台湾当局转让了遥控炸弹发射装置。
三、毛泽东第二次炮击金门决策
1956年,“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完全坚持下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03~404页。在中苏贸易方面,“中苏两国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135亿卢布,扩大到1958年的6155亿卢布,即增加为456%。中苏贸易额比重约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8~1965)》对外贸易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341页。关于苏联援建项目,“苏联方面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帮助建成或者基本建成的有140多个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8~1965)》对外贸易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332页。虽然有中苏同盟关系的存在,但因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根据已有档案资料和研究显示,1958年炮击金门中方事先并未告诉苏联。
第一次台海危机之后,1956年福建地区一批空军机场、海军基地和其他战备工程的建设任务完成。鹰(潭)厦(门)铁路也于1957年4月全线通车。1958年3月5日,彭德怀报告说,“经军委、空军党委和福州军区党委讨论,均同意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关于考虑我空军一九五八年进入福建问题的批示”。《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79页。4月2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政治委员叶飞上将,又根据总参谋部的电示,上报炮击封锁金门的作战方案,准备在适当时候,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封锁。《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6页。1958年6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召开会议,讨论外交问题。毛泽东说:和美国接触的问题,在日内瓦会议时我也说过,可以有所接触。事实上美国也不一定愿意接触。《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1页。
1958年7月中东事件的爆发,促成了炮击金门决策的出台。7月15日,美国政府派遣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附近登陆。而台湾当局企图趁火打劫,蒋介石即饬“国防部”转令三军提高警觉,自7月17日12时起,进入紧急战备驻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中央军委针对中东事件爆发后,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及时做出了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定。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军委副主席和空军、海军等单位的领导人,布置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任务。毛泽东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他同时指出,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他明确指示,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准备打两三个月;以两个空军师于炮击同时或稍后,转场南下,分别进驻汕头、连城。当晚,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彭德怀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部署了炮击金门的作战事宜。会议还预定7月25日开始炮击。《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页。根据决策和部署,人民解放军立即展开了战前准备。经中央军委批准,福州军区组成了以叶飞为首的前线指挥所;调任聂凤智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组成福州军区空军前线指挥所;海军组成了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到8月21日晚,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194页。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期间,做出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炮击金门是在北戴河指挥的。也可以说是毛主席直接在指挥。”《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56页。8月20日,毛泽东与众人讨论炮击金门问题。毛泽东一面听叶飞的汇报,一面看地图。叶飞汇报完后,毛泽东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答:那无法避免。《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6页。8月22日,毛泽东召开会议,他对叶飞说照你们的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毛泽东还提出请两个法律专家到北戴河来。随后到北戴河的是周鲠生、刘泽荣等。《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9页。8月23日下午17时30分,解放军以459门火炮开始轰击金门。在85分钟内发封炮弹3万余发,岛上的国民党军遭此突袭,损失惨重,金门和澎湖防卫司令部的三名中将副司令官当场被炸死。自8月23日开始炮击,到10月5日暂停炮击止为一个阶段,历时44天。1958年9月15日,中断了9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重新恢复。谈判桌前成为与美斗争的另一条战线。会谈地点由日内瓦改为波兰首都华沙。
在正式炮击开始之前,毛泽东对炮击开始时间曾有推迟。1958年7月27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写信,说:“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07~408页。叶飞接到电报后,考虑到“空军进入福建前线的转场尚未完成,海军入闽部队尚在调动中。认为推迟炮击时间较为有利。当即复电表示:根据前线情况,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些再进行炮击,较有把握”。《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51~652页。毛泽东推迟炮击金门时间的原因何在?在笔者看来影响毛泽东炮击金门决策推迟的原因有多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波电台’和‘共同核潜艇舰队’的事件。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不能不分出精力,来处理中苏关系中的这一重大事件。”“苏联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两国建立‘共同核潜艇舰队’的要求,是七月二十一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中南海游泳池向毛泽东提出的,当即遭到毛泽东的拒绝。毛泽东把这个事件看作是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的一个严重步骤。二十二日毛泽东约见尤金,历数苏联对待中国的老子党作风和大国作风。”《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4页。随后,赫鲁晓夫来华向毛泽东解释。毛泽东在和赫鲁晓夫会谈期间,只字未提炮击金门的计划。从7月31日到8月3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举行了4次会谈。不过,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引起美台的种种猜测。台湾的刘毅夫主观臆断地认为,“这一战役的发起,是毛泽东受了俄酋赫鲁晓夫指示的”。刘毅夫:《八二三廿炮战周年追忆》,《风雨生信心——追忆八二三台海之战》,台北,“国史馆”、“国防部”史政编译室、传记文学杂志等整理。
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台湾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收复这些地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人民日报》1958年9月5日。此前,在8月23日炮击金门的同一天,毛泽东召开会议,与周恩来、周鲠生等讨论领海问题。
1958年9月5日,毛泽东提出著名的“绞索政策”。他说,“国际形势,我们历来有个观点,总是乐观的。后来总结为一个‘东风压倒西风’”。《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352页。9月6日,周恩来针对杜勒斯9月4日的声明发表题为《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9月18日,周恩来向苏联驻中国临时代办安东诺夫通报了关于在华沙举行的中美大使级谈判的情况和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的下一步打算。周恩来说,根据当前形势来判断,美国是想迫使我们放弃,不对盘踞在金门和马祖等岛屿的蒋介石动武。关于中国政府对美国提出的关于“停止开炮”的要求的态度,周恩来称,美国的这一要求是中国“完全无法接受的”,因为它是一个骗局,是对和平的国际舆论的误导。我们应当对之进行最有力的揭露。例如,杜勒斯只是不断要求中方“停止开炮”,而故意不公开提及关于美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那就是杜勒斯并不愿意蒋介石现在就从台湾周边岛屿中撤走。9月22日,周恩来给毛泽东电报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对金门作战方针,仍以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为妥。《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3~404页。当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即照此办理,使我们完全立于不败之地,完全立于主动地位。”《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425页。
1958年10月2日,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金门打炮,这是真打,但是基本上还是文打。我们没有跟任何外国人开战。美国人要我们停火,每天都要我们停火。我们没有跟你打仗嘛!为什么停火?我们中国就没有跟你美国人开过战,就没有打枪,我们只是跟我们的蒋委员长、蒋总统打。”《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5页。毛泽东在10月6日凌晨写完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指明“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国防部长彭德怀给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提出:“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63页。10月21日,毛泽东提出:“我们索性宣布,只是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这是政治仗,政治仗就得这样打。”《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3页。10月25日,毛泽东修改定稿《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四种军事目标实行隔日炮击的做法。此后,这种象征性的炮击一直持续到1978年底才正式结束。
对于1958年炮击金门的原因,一些当事人做出过自己的分析。根据档案资料,周恩来曾在谈话中指出,“早在一九五八年我们决定炮轰金门、马祖等岛屿的时候,我们就向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说过。当时,我们就知道杜勒斯执行的是边缘政策,他不让我们越过台湾海峡,他顾虑的是在金门、马祖解放以后,我们将立即解放台湾。其实,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计划。可是杜勒斯倒要蒋介石从沿海岛屿撤出,企图把台湾海峡通中国大陆隔绝开来,以便美国完全控制台湾,成立所谓独立的政治实体。我们炮轰金门的意图是为了牵制蒋介石在这些岛屿上的部队,以便借此宣传他是准备‘反攻’大陆的。当时苏联派了外长葛罗米柯来华谈判这个问题。我们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我们只打沿海岛屿,不越出中国的领海或领空以外,不向美国挑衅。那个时候,我们也清楚,美国国防部下令美国海、空军不能进入中国的领海、领空进行挑衅。因此并不发生引起更大冲突的可能。”《周恩来总理同本·贝拉总统第二次会谈记录》,1965年3月3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203-00651-02。黄克诚则将炮击的目的总结为:“声援中东人民,惩罚蒋介石,引起全世界人民群众注意台湾问题,就是为了这个打炮的。我们原来没有想占领金门、马祖。”《黄克诚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2002版,第677~681页。
四、结语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从1949~1958年毛泽东推动中国统一的历程来看,该过程本身受冷战两极格局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朝鲜战争的爆发,令金门战役、台湾战役被迫推迟直至没有实行,在朝鲜半岛局势明朗后,台海问题凸显。一方面是美台动作频频,给中国领导人带来了负面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也是毛泽东未曾放下解放台湾、实现中国统一的夙愿。1949年10月,金门岛战役失利,令毛泽东叹息“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的同时,强调吸取渡海作战经验,并就相关事项向苏联寻求帮助。关于两次台海危机过程中,毛泽东的决策动机,不单是后来研究者,就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莫衷一是。这即由毛泽东作为历史伟人的个性特点决定,又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差异和文化传统不同息息相关。台湾问题本为中国内政,但在美国强权干涉下,悬而未决。虽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给予了中国一些援助,但其限制我国国防尖端工业的发展也是众人皆知。毛泽东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总结金门岛战役失败的经验,通过炮击金门,采取军事与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为台海现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毛泽东将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和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相结合,为此后中国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