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他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开创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伟大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这些都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成果。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们继续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
一、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科学判断国内外局势的基础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有着特定的时间界限,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重要前提、一条基本路线、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一)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间界限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拉开了帷幕,实现了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中共十二大后再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进入形成发展期。在1987年和1989年,邓小平相继辞去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军委主席的职务,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仍然关注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深刻解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问题。“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二)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个重要前提、一条基本路线、两位一体的总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
第一, 一个重要前提。立足中国国情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于基本国情的道路,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是明确中国所处历史方位、明确基本路线、规划总体布局、正确制定发展目标的基本立足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逐步认识和正确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是制定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第二, 一条基本路线。一条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这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心内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两位一体总布局。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提出了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鲜明思想,对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第四, 一个发展目标。在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时期,其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制定过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目标,他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以及长期受到“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一次次失去了机会。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总目标。
二、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特有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内环境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至今这条道路逐渐完善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作用功不可没。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以下几个
特点:
(一)鲜明的时代性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性,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及时把握了时代主题的变化并对时代主题做出准确回答。不同于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时代背景做出科学分析和总结,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中共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根据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和发展趋势来策划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蓝图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特点。邓小平审时度势,认识到时代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是发展的关键。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抓住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不失时机地把我国改革和发展推向前进。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邓小平的许多决策和理论都体现出了鲜明时代性,他抓住并初步回答了当时的时代难题。比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上,他一直追踪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最新动态,并对中国的落后的科技现状做出思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中国面临着何处去的问题上,他深刻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具体情况,否定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张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指出唯一的出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搞改革
开放。
(二)独特的创造性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是指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念,并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做出很多创造性的贡献。邓小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系列根本问题,可以说,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首先,邓小平首次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该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实践,逐步开拓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如邓小平所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1]这条不同于以往建设模式的新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标准、“一国两制”的方针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是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破陈规,首次提出来的,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三)强烈的实践性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性,是指他在开创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没有套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现成经验,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用实践来检验成果。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实践”两个字,邓小平主张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新问题出来要抓紧解决,这种思想可以用改革开放早期提倡的“摸着石头过河”来概括,在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个历程中无不体现了“实践第一”的思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比如“两手抓”、“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这些思想都是邓小平首次提出的,这是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是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过程中,不断地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评判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否,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果来检验理论指导的正确与否。用实践来检验成果,又从实践中提取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四)高度的开放性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放性,是指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思维具有开放性,并不断用开放性政策和战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思维的高度开放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其弊端也日益突出,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意识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必须从根本上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他突破人们“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固定思维,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这体现了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思维的开放性,既不丢掉“老祖宗”,又敢于创新,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其次,不闭关自守,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善于借鉴国外一切对我们有利的东西。20世纪下半叶,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发展都要依靠国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开放的道路,闭关自守只能束缚我国的发展。邓小平反对全盘西化,但他认为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应该敞开怀抱大胆接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起点。另一方面,实行政策的高度开放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陆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对外开放的过程。
三、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当代启示
邓小平突破苏联模式,科学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创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对于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和探索,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调整的依据——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和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对时代主题和国情的判断,是一个国家制定正确的纲领、政策、路线的前提,也是确立对内对外战略目标和原则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成功开创也是建立在正确分析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和国情的科学判断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思想文化技术相互交融,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强烈,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从国情来看,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需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存在诸多机制障碍;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等问题。这些情况表明,邓小平及时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来,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努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所以在深刻认识和分析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的前提下,我们党和国家要及时调整中国的工作重点,使其适应当下的国际发展局势和我国的实际需求。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3]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报告除了强调仍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强经济建设以外,报告还提出要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形成了新时期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和支撑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科学理论和战略决策,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和支撑点。
1979年邓小平的一次谈话中说过:“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4] 1980年初,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5]可以看出,邓小平十分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的一条基本经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和矛盾,经过一系列的经济调整中国较快地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如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集中体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资源的紧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建设的支持,其他方面的建设就缺乏物质条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
要求。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开创过程中我们曾多次面临“中国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走什么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新的历史性选择。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7]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而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社会建设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再次面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标题中用“坚定不移”四个字为人民做了深刻的解答,表达了党和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的决心。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中国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实践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正确选择。我们要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前提。封闭僵化的老路只会让我们回到封闭的状态关起门来搞建设,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落后。改旗易帜的邪路会使我们盲目照抄照搬资本主义体制和政策,导致政局动荡、经济社会发展衰退。所以,拒绝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才能保证我们不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轨道。
(四)完善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 —— “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因此,这条道路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推进。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并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用所得经验来指导实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充分证明,这条道路和所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证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摸到的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已经连接成了清晰的轨迹。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终于有了比较全面和清楚的认识,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邓小平的实践思想,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中大胆尝试和勇于实践。新时期的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套用,我们必须采取邓小平 “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方针。不管是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只要能够有助于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我们都可以大胆应用。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仍然需要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