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决策思想的民本导向分析
发布时间: 2017-01-06    作者:沈传亮    来源: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决策思想变革中的民本导向特点非常突出。所谓决策思想中的民本导向,主要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执政党坚持以维护、扩大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从决策理念上看,中共特别强调为民决策;从决策机制上看,提出建立健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体制的决策思想;从决策准备环节看,中共重视通过调查研究探求了解民意、问计问需于民;从决策参与上看,中共注重不断扩大公民参与决策程度。中共在决策过程中之所以显示出民本导向特点,既由中共自身性质和宗旨决定,也与中共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有关。 

  一、树起民本导向的决策理念 

  所谓民本导向的决策理念,就是决策前要考虑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决策中要到百姓中间听取意见,决策目的是为了增进老百姓福祉,决策执行后还要进行评估,看是否切实体现了百姓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共主要领导人都特别强调为民决策,在全党树起了民本导向的决策价值导向。 

  邓小平曾经把要“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政策好坏、能否实行的重要标准。江泽民提出共产党要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1],作为制定政策的“衡量尺度”[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决策过程中要时刻要考虑群众利益。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话时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认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把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决策之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都要通过强化责任、健全制度、落实到人,推动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妥善加以解决。对损害群众权益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3]2013年5月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更是提出“要坚持从大局出发、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从党性原则出发进行决策,努力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在这里,习近平提出了决策要考虑的三个原则,其中从人民利益出发是决策的重要原则。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集体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说:“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还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4] 

  之所以中共强调决策坚持民本导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也反映了中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2013年12月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集体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他指出,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二、提出建立健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 

  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共认为,人民是伟力之源。在此理论指导下,中共强调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最大限度防止因决策不当带来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共逐步提出了“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的民本决策思想。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对建立什么样的决策机制有了进一步安排。十五大报告指出,“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十五大从三个角度提出完善决策机制,立足点是民本,目的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十四大不同的是,健全决策制度的三个维度比十四大多了两个,在十四大听取民意基础上增加了“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两个方面。了解民情实际上是指中央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搜集决策信息。广泛集中民智,主要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发挥咨询机构作用、进行试验和试行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建立涉及“民情、民意、民智”三位一体的决策机制,显然有利于提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也凸显了决策机制的民本导向。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专门设立一个标题对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进行了部署。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相对于中共十五大的决策机制完善要求,十六大对于决策机制的完善,在制度设计上完成了从注重“民情、民意、民智”的三位一体到注重“民情、民意、民智、民力”四位一体的变革。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增加了珍惜民力的维度。这一新的改革决策体制思路再次突出了决策思想的民本导向。 

  在2011年1月举行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胡锦涛指出,要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强调“作决策、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决策体制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中共决策思想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本导向的决策机制不断得到健全完善。 

  三、决策前坚持调查研究求教于民 

  决策前的调查研究是保证科学决策、听取群众关切的重要环节。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搜集信息、比较差异、看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获得一手资料供决策参考。中共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中共创始人毛泽东就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更加科学,体现民心民意,中共决策前特别重视进行调查研究。陈云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5]江泽民提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6]“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应该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及时对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回答。”[7]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共主要领导人也都特别重视调查研究。2006年7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8]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9]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一直重视搞好调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不仅重视调查研究,还对如何搞好调查研究有了新的安排。一是强调调查研究不能搞客里空。要想维护扩大民众切身利益实现科学决策必须有调查研究,当然,调查研究要取得实效就不能把花架子。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批评了调查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这一番话,点出了不少地方调查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调研和假考察老百姓有感觉。二是调查研究要务求“深、实、细、准、效”。如何让调查研究取得成效,做好问计于民,必须讲究方法。习近平提出要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要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10]三是靠制度来保证调查研究效果。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重视调研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求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一方面要求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习近平指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是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这一制度,并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到联系点调查研究,要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同时,还可有选择地开展蹲点调研。[11] 

  四、决策中公民参与力度不断加大 

  群众是重大决策的利益攸关方。作出任何重大决策,都有必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通过加大公民参与力度实现决策民主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注意采取的重要做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这是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渠道。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还明确规定了决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是“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中共十七大指出,“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还提出要增加决策透明度。扩大公民参与度本身是民主决策的表现。制度设计是座谈会、公示制、听证会等。中央很多重大政策在出台之前,会发放一定数量的调研问卷,在一定人数范围内征求意见,这也是为民决策的表现。 

  中共十八大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在做重大决策过程中,都高度注意维护群众利益、反映民意、征集民意,切实在决策理念上甚至在决策过程中时刻注意突出民本导向。正因如此,重大政策才得以顺利出台,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收获“中国奇迹”,与执政党持续制定民本导向的决策有着密切关系。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3]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 

  [4]《人民日报》2014年3月1日。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7]《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页。 

  [9]习近平:《在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 

  [10]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3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