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在这五年里,中国外交在科学判断国家外部环境和准确把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努力构筑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架构,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大力提升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新进展。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创新,明确了现阶段对外工作目标原则、路径手段、战略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新理念新主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
第一,明确指出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也变得空前紧密。在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1]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科学界定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全面维护我国核心和重大利益,是对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提出中国对于未来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长远目标。一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坚持合作共赢,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共同进步。二是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201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表明这一理念已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认同。
第三,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方针和措施。一是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是提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积极构建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的包容性、建设性伙伴关系。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3]三是提出一系列具体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开启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宣布成立丝路基金等。
第四,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新理念新观点,如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提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提出中国梦并赋予其深刻的世界意义等。这些新理念明确了处理对外关系时的原则和立场,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超越以零和博弈、强权政治为基础的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使中国外交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新型大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中国外交的关键。五年来,中国积极运筹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同主要大国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管控分歧,推动健康稳定的新型大国关系持续发展。
中美关系总体上稳定并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运筹中美关系,两国元首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推动中美关系沿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正确轨道向前发展。2013年以来,中美两国元首10次会晤,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保持密切沟通。至今,两国已建立逾百个政府间对话机制开展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中美在彼此的经贸关系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两国贸易额2016年达到519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4]中美在人文、地方、执法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多边协调日益密切,展示了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对于中美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敏感和有分歧的问题,双方同意以建设性方式加以处理和管控。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中俄都把对方作为本国外交优先方向,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建立起高度政治互信。两国高层交往机制进一步完善,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第一站就选择了俄罗斯,同普京总统就加强中俄全方位战略协作达成一致。2013年至2016年,两国元首每年会晤5次,为中俄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2015年,中俄互相支持和参加两国一系列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俄基于共赢原则开展互利互惠经济合作,目前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企稳回升,贸易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调和配合,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相互支持协作,成为促进国际和平稳定的关键因素和建设性力量。
中欧互利合作不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定期开展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等高级别交流和对话机制。2013年,中欧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实现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欧盟总部的首次访问,提出双方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中欧经贸合作势头良好,欧盟继续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中国也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发展。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良好。2014,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两国决定开启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德关系继续巩固和加强。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双方宣布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同年9月,两国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2016年,中德贸易额逆势增长,达到1698.7亿欧元,创双边贸易历史纪录,中国首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5]近年来,中欧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中欧在经贸、教育、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到新境界。
中国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团结协作和战略沟通不断加强。2016年金砖国家领导人果阿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金砖国家是携手前行的“行动共同体”。金砖国家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5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乌法会晤通过《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开创了贸易投资大融合、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员文化大交流的新局面。中国加强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推动金砖国家在设立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等方面取得突破。金砖国家加强反恐、外空、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制定平衡反映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国际规则,与其他发展中大国或发展中国家组织开展对话,共同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深化
周边国家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一直把周边作为外交的优先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运筹外交全局,更加突出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10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6]在这一新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周边外交全面提速,睦邻友好关系再上新台阶。
政治上,中国同周边各国高层交往密切,互信不断增强。中国同周边21个国家保持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实现对周边国家高层交往全覆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中国同周边各国的关系不断升级,中国与中亚各国全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文莱、韩国、蒙古等国结为或提升了各种伙伴关系。中国坚持睦邻友好,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周边国家同我国的政治关系越来越友好。
经济上,中国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强化双方互利合作。在东北亚,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并正式生效,中蒙商定对接“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在东南亚,中国与印尼同意对接两国发展战略,中越加紧磋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在南亚,中印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领域合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有序推进。在中亚,中国同哈、塔等国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双边合作文件,双方能源合作持续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纽带越来越牢固,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区域合作上,中国积极推动各种机制建设与合作,打造互动平台,推进区域合作,促进地区国家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机制合作,并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推动加快沿边开放和周边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启动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谈判进程,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出资10亿美元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中国同南盟合作不断深化,中印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东北亚,中俄蒙签署《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2015年重启。中国深化同中亚国家务实合作,制定《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筹建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至2017年6月,亚投行成员已达到80个。[7]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区域合作,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维护地区安全上,中国致力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同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专门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陆续开展了40多个合作项目,与文莱、越南就推进共同开发、加强海上合作达成一致,中菲两国同意建立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立场,积极做有关国家工作,敦促各方保持冷静克制,推动对话谈判解决朝核问题。同时,中国坚决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国同上合组织各成员国采取协调一致行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中国努力深化有关合作机制,积极参加亚信会议、东盟地区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东盟防长扩大会、香山论坛等地区多边安全对话,加大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投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人文交流上,中国全方位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及人文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将人文合作打造成为双方关系的新支柱。2014年,开展了中蒙友好交流年活动、中印(度)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等活动。2017年,中国与东盟共同举办“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人文联系日益紧密,巩固和扩大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国家救灾工作,并提供援助。2014年,中国与有关国家配合,全方位开展马航失联客机搜寻工作。2015年和2016年,中国向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马来西亚等国提供紧急救灾物资。2015年,中国帮助发生强震的尼泊尔开展灾后援助工作。2016年,中国应越南请求协助搜救越方失事飞机和机组成员。
四、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提升
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增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把中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深化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夯实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
中国根据“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积极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非高层互访频繁,习近平主席两次访问非洲,同地区多个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或集体会晤,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到新水平。中国同非洲地区组织关系不断深化。2014年,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委员会举行首次磋商。2015年,中国决定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中非务实合作不断加强,2015年,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实施对非十大合作计划,提供600亿美元资金支持。目前,峰会成果得到快速全面落实,已落实或作出安排近50%。[8]中国积极参加非洲国家救灾工作,2014年西非部分国家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中国政府率先驰援,向疫区国家提供了四批总计 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疫区派出医务人员近千人次,为防止疫情扩散成为全球性卫生灾难发挥了关键作用。[9]中国积极推动非洲和平稳定,为南北苏丹、索马里等非洲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稳妥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在2014年中国主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主张,建议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打造“1+2+3”合作[10]新格局。2016年初,在中国发布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同时,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中东地区,构建中阿合作新格局。中国与该地区国家关系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已同8个阿拉伯国家建有双边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合作关系。中国同阿盟、海合会等组织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联系,同海合会建立了中海战略对话机制。中阿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中国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和阿盟九个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保持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在叙利亚、巴以问题等中东问题上,中方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双方高层往来不断,政治互信进一步提升。习近平主席四年三次访问拉美,与拉美多国领导人会晤。2014年,习近平主席同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中拉关系史上首次领导人会晤,双方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创建中国—拉共体论坛,实现中国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2016年,中国发布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全面阐述了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对拉政策的新理念、新主张和新举措,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再上新台阶。目前,中国在拉美的全面战略伙伴国家已升至7个。中拉利益融合更加紧密,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拉合作五年规划,中国宣布提供350亿美元一揽子对拉融资等新举措。中拉关系日益向更高水平发展,双方深化合作大有可为。
五、中国通过多边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多边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切实推进多边外交,坚决维护多边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实现对国际和地区多边机制的全覆盖。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和全球性问题治理,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增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1989年参与维和行动以来,累计派出3.3万余名维和人员,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唯一出兵、出资均位列前10位的会员国。[11]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主张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尤其是维护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发展计划,致力于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宣布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首期20亿美元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安全反恐、公共卫生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中东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的工作,对联合国的贡献综合评估已达到第二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框架内,并通过参加和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多边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中国坚持巩固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全面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另一方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中国努力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中国继续发挥着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力也得到显著提升,2015年,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升至第三位,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一贯宗旨。目前,中国每年出境人数超过1.2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50多个,中国在海外的企业已有3万多家。伴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海外风险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快推进海外民生工程建设,保护中国公民及企业在海外的合法利益与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外交部专门设立领事保护与服务全球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2015年,中国从陷入战火中的也门安全撤离613名同胞,从尼泊尔地震灾区接回6000多名同胞。2016年,中国从局势动荡的南苏丹安全撤离1000多名同胞,从遭遇地震、火灾、暴风雪灾害的新西兰、以色列、日本等地转移同胞上千人。
中共还深入开展同各国政党的交流合作。我们党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利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政党机制交流等平台,做外国政党工作,让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理解、尊重、认同和支持我们党的理念理论、方针政策。我们党坚持以政党交往为中心优化布局,通过高层往来、论坛对话、政党培训等渠道,同大国大党的机制化交往局面逐渐形成,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交往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政党关系更加巩固,同发展中国家政党交往有新的发展。目前,我们党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外交格局。[12]
五年来,中国外交以大国为关键,周边为重点,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多边外交为舞台,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主要路径,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开拓方向,“一带一路”建设为对外合作重要渠道,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外交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为,开拓进取,发挥了国际形势的稳定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的积极作用,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
[1]《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第1版。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95—697页。
[3]《外交部长王毅——中国将打造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网》,《人民日报》2017年3月21日,第21版。
[4]《把握中美经贸关系需要从现实出发》,《人民日报》2017年3月28日,第2版。
[5]《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逆势增长4.1%,互利共赢,中德贸易再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7年3月14日,第22版。
[6]《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
[7]《批准阿根廷、马达加斯加和汤加三国加入,成员增至80个,亚投行朋友圈再次扩容》,《人民日报》2017年6月17日,第3版。
[8]《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17年3月9日,第7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中国外交:2015年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第29页。
[10]即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合作格局。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日,第11版。
[12]宋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对外工作重要思想》,中联部网站, http://www.idcpc.gov.cn/ztzl/bldsmwzhftzj/201704/t20170405_8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