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大课题。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旨归,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治国与做人、宏观与微观,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对如何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阐发,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他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责任、使命、路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必将对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发挥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讲话,特别是2013年8月1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文献中。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深刻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
1.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多灾多难、饱经风霜,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奋起,创造了世界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可谓是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答案可能有多种。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具有五千多年历史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强大的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2.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有独特的视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为人处世、顺应自然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对此,习近平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指出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了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是我们党历代领导人中第一次提出,它无疑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意义的新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些世界性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2]随后,他一口气举例列出了15种优秀古代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等。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3.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在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中国硬实力的崛起,而且需要思想观念的突破和精神力量的升华及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与巨大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此进行全面的诠释和解读。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各要素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4]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提供丰厚的滋养和不竭的资源。对此,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6]“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7]他还具体列举了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其永不褪色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包括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并指出:“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8]“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如此长篇幅地具体肯定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追求,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作用的高度重视。
(二)提出以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则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两重性。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有着多维内容的复杂文化现象。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的分析,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是要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遗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0]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这一思想,主张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不仅如此,他还第一次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统梳理,提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就为我们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遗产指明了方向。二是扬弃落后、过时的消极成分。应当承认,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中并非全是精华,也有一些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家庭观、王朝与皇权的政治观、小农经济观,等等。对此,习近平有清醒的认识,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2]对于这些落后、过时的当然要予以抛弃。习近平指出:“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总之,他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三)创新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路径
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为继承而继承,为弘扬而弘扬。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农耕文明时代和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环境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化建设、民主法治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现实要求。为此,必须站在时代的和历史的高度,对它加以细心清洗和现代转换,才能使之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对此,习近平于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不仅如此,他还对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在2013年12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3]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现实表达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小康”这个概念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1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可以经过现代性和创造性转化,有效地服务于执政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总之,习近平“两创”方针的提出,为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责任、使命、路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必将对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发挥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四)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点,同时也必须与世界其他民族异质文化进行交流,通过吸收与借鉴外国的进步文化,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文化在与其他不同民族、地区、国家文化的冲撞、交流、渗透中得到发展,是文化发展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互相借鉴必将日趋重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对此,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他认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时,他还指出:“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5]这种辩证的文化交流观,为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中外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正确的遵循。
二、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鲜明特点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包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全面丰富性
主要体现在:习近平以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宽广的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阐释。他掌握和运用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其文章讲话所引用经典几乎囊括了所有著名的诸子百家经典。不仅如此,他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运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各领域。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和运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不仅全面系统,而且深刻丰富。
(二)生动实践性
习近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提倡者、倡导者和论述的集大成者,而且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实践者。他系列讲话中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经常引用古人的名诗、名句、名典,以及生动朴实的格言俚语。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倡导不是泛泛而论,也不是哗众取宠、装点门面,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于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对此,他鲜明地提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6]只有积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持久的原动力,这也是习近平从多重视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生动实践性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一大鲜明特色。
(三)系统创新性
在中共历史上,党的领袖对传统文化的论述不乏其人,其认识程度和特点也因人而异。但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论述和认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是空前的或前所未有的,体现了系统创新性。他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份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对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作了高度评价,且他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评价前所未有;第一次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统梳理;第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寄予厚望并提出要求;第一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等的重要手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富有时代感,也更有理性精神,反映了中共对时代和自身方位的清醒认识,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延续,又是基于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审视而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晶,是对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发展与超越,把我们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对于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精辟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价值追求和未来走向,深刻分析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深度思考和艰辛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思想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路径的深刻认识与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辩证继承观,为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强调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魂。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廓清了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看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决反对肢解、误读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全面“儒化中国”的复古主义,揭露以国学传播为工具的功利主义,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资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习近平提出的“两创”方针,指明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路径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从而实现由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跨越,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习近平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的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他的传统文化观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延续,又是基于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审视而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晶,是对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发展与超越,把我们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升到新的高度。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内涵和精髓、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且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讲师)
--------------------------------------------------------------------------------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171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
[1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