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中国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反应及其对策的研究
对美台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国政府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反应及对策,这就需要对中国、台湾当局与美国之间互动关系方面进行整体研究。但有关的研究论文还不多见。现在不少学者多是从具体事件来探讨这个问题。
例如,徐舸对朝鲜停战后美国的对台政策进行了阐述。针对美国政府插手台湾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加剧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行为。作者分析了中国的对策,认为中国政府为在国际上打破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防止台湾问题固定化,不仅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解放台湾的政治宣传运动,掀起了政治上的攻势,而且与之配合,解放军在1954年9月两次炮击金门,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世界面前,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政府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随后发起了解放大陈列岛战役,为防范和挫败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停止执行南下作战计划,决定暂时维持金门和马祖两个岛群的现状,开始酝酿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的方案,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和平解决海峡争端的方针。①(徐舸:《朝鲜停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及中国对策》,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毛磊对中国共产党80年来致力于台湾回归过程进行了总结。认为这80年可分为性质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党成立到1945年10月台湾回归祖国,是党为收回台湾主权而斗争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46—1978年,是党为解放台湾而斗争的阶段。其中又分为“武力解放台湾”与“和平解放台湾”两个小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是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的阶段。其间党的对台政策经过由“和平统一”的提出到“一国两制”的构想,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后形成的发展过程。作者认为中美关系最敏感最关键的是台湾问题。而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十分尖锐。为缓和与解决这一矛盾,中美采取了种种措施,双方努力争取建立正式关系就是其中重要举措之一。①(毛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台湾回归、统一八十年》,载《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宫力对中美建交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其侧重点在于分析1972—1978年中国对美政策。作者认为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中共中央对中美最高级会谈的结果进行评估,从而把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政府还从战略角度出发,加速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主要表现为中国为了实施“一条线”的战略,除了致力于发展中美双边关系之外,更注重就国际战略问题与美国进行系统而广泛的讨论,构成了当时中美关系的一个特点,“整个国际问题是重要问题”,“为了共同对付苏联,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可以等待,但决不让国家主权受到损害”,“台湾事小,中美面临的国际问题事大,这种宏观的眼光和着重长远的战略观点构成了中国跟美国接近的理由和基础”这为日后中美关系酝酿新的突破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福特总统上台后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拖的方针,以维持中美关系现状,这是福特总统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邓小平坚持中美建交的“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基本条件的坚定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美国政府指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较大让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美建交谈判的焦点是中美建交后的美台关系问题,中美建交谈判的最后协议是中美双方互谅互让的结果,双方从大局出发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①(宫力:《通向建交之路的艰难跋涉》,载《党的文献》,2002年第2期。)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学者开始就中国、台湾当局与美国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例如,费虹寰从分析“汪辜会谈”的成因、实现过程、成果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台湾当局与美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认为1989—1993年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和台湾问题的凸显是“汪辜会谈”实现的重要背景。此外,通过政治谈判实现统一逐渐成为共识、台湾当局的现实政治需要及两岸经贸的长足发展都使“汪辜会谈”的实现呈现出不可扭转的趋势,而且大陆对台一贯方针和长期开展非正式渠道的对话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切也与台湾当局的当时处境和需要暗合,反映了两岸领导人对通过商谈发展两岸关系取得了暂时共识,尽管他们的出发点仍存在较大差距。“汪辜会谈”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正式会谈本身及之前的两次预备性磋商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和文件之中。这些成果为推动两岸的经贸和交流有重要作用。对于“汪辜会谈”,一方面美国政府认为它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是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的,另一方面美国认为两岸一旦和解,将使其丧失打“中国牌”和“台湾牌”的机会,在美中关系中丧失主动。与此同时,台湾的分离倾向和美国对海峡两岸分治局面的维持相结合,使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对待“一个中国”的原则上产生的某种默契。虽然美国的态度与台湾当局在出发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客观上的共谋关系,构成了对中国主权的严峻挑战。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实质上就是既承认口头上的“一个中国”原则,又不愿意接受两岸事实上的“统一”,以保持两岸军事政治平衡为手段维持海峡两岸“分治”的局面。①(费虹寰:《“汪辜会谈”的成因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四、关于战后美台关系其他问题的研究及其新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