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156项工程”引发的思考
苏联援建“156项工程”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注入了苏式“基因”。中国从此开始仿效苏联经济模式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固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非凡的效用,但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很快地便显现出所有制单一、排斥市场、排斥竞争等弊端。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跃进式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国民经济公有化。和苏联一样,中国选择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具有资本密度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巨额投资和大规模的资本积累,除了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启动、组织整个工业化的进程。所以,“156项工程”的实施,加速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必须集中全国的各种力量、特别是要适当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这就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见,“156项工程”的实施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公有化、计划化进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经济模式基本上在中国得以确立。然而这种所有权、经营权集于国家一身的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在适应特殊的工业化战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要求的同时,又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矛盾。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在大踏步向纵深发展之时,必须对苏式传统机制进行改革,注入世界先进国家工业化发展经验的新鲜血液。这是思考之一。
思考之二,要有效促进本国工业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差距,就必须大规模地、广泛地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资源。1950—1959年,中国从苏联引进的技术设备投资折合人民币总计73亿元。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大量机器设备、设计图纸、技术资料和各种制品生产许可证等,还派遣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当时苏联向我国提供的技术都是比较先进的。有些转让技术在世界上是最佳的。可以说,“一五”计划期间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的发展水平,同欧美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毫不逊色,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建国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半个世纪,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可见,技术资源引进是使落后国家迅速改变面貌,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
思考之三,必须立足本国自身实力的发展,把争取外援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急需的,也是真诚的,但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毕竟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尽管苏联从确定企业的任务书、进行设计到新产品的制造都给予了援助,但中方仍需要担负地质勘探、供给设计基础资料、选定厂址、制定设计任务书、担负20%—30%的设计工作以及30%—50%的设备制造任务,并依靠自己的人力、物力进行建筑安装,组织现有企业生产配套用品和辅助性半成品、成品和材料,培养自己的专家和技术工人掌握生产。此外,涉及到中国自己建设的工程项目与企业的更新改造的设计与建筑安装工作、生产运输工作等,都由中方承担。在工业项目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如关于基本建设的规模、关于轻重工业的投资比重问题、关于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的配合问题、关于工业地区布局问题、关于工业建设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提出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均衡的发展,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本国的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极大的提高。因此当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1960年撤走专家的困难时刻,中方才能够顶住压力,继续完成大型工程的建设任务,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