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先后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大陆解放指日可待。在此伟大历史变革的前夜,制定和宣布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成为中共中央亟待解决的重大事宜。是年春夏之交,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方针,建构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框架。
如果对上述三项方针进行分析就会看到,“一边倒”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方针。它的正式表述,是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来的:“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0页。)
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一边倒”方针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②(对“一边倒”的传统评价是:“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针锋相对斗争必须采取的方针”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有的学者称它是外交战略,“奠定了大约十年中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确定了这个时期中国在东西方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见《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第41页)有人认为“一边倒”致使新中国“全盘接受苏联模式”、“盲目照搬苏联模式与经验”;有人则干脆指出,它“导致了新中国的闭关自守,在经济上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见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90页)。)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由于“一边倒”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如它的确立与实施,就涉及建国前夕的国际形势,中共与苏、美两大国的关系,50年代新中国外交格局的确立,以及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国防安全等诸多领域,因此仍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就其形成而言,至少就应包括战后国际关系、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家利益、经济建设等三方面的内容。
本文想从二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入手,对“一边倒”的形成作一简略的回顾和评论。
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