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科技强军推动军队质量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于化民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继续裁减军队员额,优化组织结构
   正确处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军事是关系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军事装备性能比较落后,机动能力比较低,军队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但如果规模过大又会影响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江泽民深刻分析军队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与我军现代化水平较低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是进一步压缩军队数量规模,理顺编制体制,使有限的军费产生更大的效益。
1997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我国将在1985年裁军100万的基础上,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这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其目的是既使军队能够胜任保卫国家安全的任务,又要避免规模过大给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军队编制体制是战斗力构成中的结构性要素,对军人和武器装备起着整合与组织作用。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抓住减少数量的契机,进一步调整改革编制体制,理顺关系,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建立起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领导、指挥、管理、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7年开始的新时期第二次大裁军,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了一大步。首先,压缩了军队规模。通过压缩陆军部队规模、调整海空军部队编组、撤销部分装备老旧的部队,改革后勤保障、装备管理体制和院校、训练机构编制体制,撤并军以上机关内设机构等,裁减编制员额50万。其中,陆军精简18.6%,海军精简11.4%,空军精简12.6%,第二炮兵精简2.9%。目前,全军编制人数保持在250万以内,军种比例、官兵比例逐步达到科学合成。其次是精简机构,主要是精简军以上领导机关。军以上机关通过调整职能、撤并部门,减少了内设机构和人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机关撤并了部分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下属的局()和编制员额均减少了20%左右。调整后,全军军以上机关共减少1500余个机关部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进一步趋向精干、灵敏、高效。军队从事经营性生产的290余个生产管理机构和地区性企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移交地方。三是调整编组,优化部队编成结构。陆军野战部队撤销部分集团军军部和师、团,部队编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通过淘汰落后装备、调整编组,撤并了一些建制单位。调整后,陆军野战部队在加强合成和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方面取得进展,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四是改革体制,理顺关系。对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后勤保障体制和院校教育体制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通过调整改革,精干了机关,优化了部队的编成结构,进一步理顺了关系,军兵种比例、战斗部队与保障部队比例等进一步趋于合理。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四)深化后勤体制改革,提高保障能力
   军队后勤是战争的直接现实的物质基础。军队强大的战斗力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越是现代化的战争后勤保障的地位作用就越突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国防支出的水平比较低。
1998年、1999年和2000年,我国国防费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66%、8.2%和8.29%。2000年的国防费折合为146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5%,日本的30%,英国的40%,法国的48%,德国的64%。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在市场经济和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提高后勤保障的能力,要靠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靠贯彻勤俭建军的方针,还要靠努力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后勤建设的规律,深化后勤保障体制的改革,提高军事经济的效益。
   为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原有后勤保障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我军不断加大后勤改革的力度。
1995年军委江主席签署命令,将我军第一部综合性后勤基本法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条例》颁发全军施行。条例认真总结我军后勤工作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和规范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基本原则,以及各级后勤的职责,同时对部队在改革后勤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物资筹措、供应方式等方面的成功做法,也以法的形式予以确认。199912月召开的全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与我军质量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要本着有利于履行军事职能,有利于减人增效,有利于提高保障质量,有利于部队稳定的原则,坚持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
   经过不断探索,我军后勤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9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条例》颁布实施。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三军分供、自我保障体制,被崭新的联勤体制所代替,建立了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向三军保障一体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随着三军联勤保障体制的启动,我军后勤告别了重复分散、舍近求远、低效高耗的历史,保障效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军队后勤工作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改革。在物资筹措上,改变单纯依靠计划分配的办法,加大了市场筹措力度,改变分散采购,实行集中统筹,改变照顾订货,实行竞争招标。在物资储备上,改变储备方式,增大了国家储备和市场储备比重,改变储备制度,实行了计价挂账,有价运行。在经费物资管理上,改变实物分配为主,扩大经费供应,改变低标准、慢变动、随意性大,建立了标准调整机制,提高透明度,改变经费管理办法,扩大机动财力,提高集中程度;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和经济手段,提高依法管理程度,等等。2002年初,经军委主席江泽民批准,军队采购制度实施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军采购制度形成了与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相适应、具有我军特色的采购制度框架。
   (五)着眼未来战争需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