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着眼未来战争需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先进武器装备的制胜作用变得更加突出。但这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战场上的较量,从根本上说是知识与人才的较量。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战争的现代化、高技术化程度越高,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求就越紧迫。在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中,谁能拥有一支雄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制胜的主动权。要解决我军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部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仍然不够的问题,最基本的是要抓好人才培养。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基于这一认识,江泽民于1996年12月提出,“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任务,又是当务之急。高新技术装备一下子搞不上去,但人才培养要先行。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军队建设中人才培养、知识更新必须优先于武器装备的客观规律。唯有抓紧抓好人才培养这一基础性工程,建设一支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强军战略才能有根本保证。
在和平时期,院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军队院校教育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院校。中央军委非常重视院校建设,要求院校要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训层次,大力提高教员队伍的素质。总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军队教育改革的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具有我军特色的院校教育体系。我军对在部队中成长起来的干部的培训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培养大批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指挥人才,全军先后在国防大学举办了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在一些院校举办了中级指挥干部军兵种知识交叉培训班。人才兴则军队兴。近几年,我军在建设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军经过院校培训的干部已达80%以上,学历层次也比以往大大提高,拥有2万多名博士、硕士。①(《解放军报》,2000年12月11日。)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88%、90%和7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军官达到71.8%。我军一线飞行员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海军一线舰长百分之百毕业于院校,而战略导弹部队的技术军官几乎都是学士、硕士。②(《人民日报》,2000年10月9日。)我军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知识,能够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和组织指挥现代战争的军事人才方阵正在形成。
为实现规模化办校,提高院校教育的综合效益,1999年中央军委颁布实施了新的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对院校体制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军队院校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同类院校数量偏多,单个规模偏小,教育资源配置分散,人才培训层次偏低。通过调整改革,我军果断撤并了一批院校,成立了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理工大学等5所综合性大学,并试行院校和科研所合并。通过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军委还对院校人才培训层次作出新的规定,决定今后院校教育要由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和本科教育为辅,逐步调整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和中专教育为辅,并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教育的比重,对学科体系统筹规划,全面调整,系统更新,增设军队建设急需的新专业,淘汰陈旧过时的老专业。2000年,军委相继颁发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工作条例》和《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院校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通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我军院校建设逐步走出了规模化办校、现代化教学、正规化管理、社会化保障的路子,形成了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体制。一大批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军事人才从新体制新机制的“熔炉”中脱颖而出。同时,军队院校在科研方面也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到1998年,全军院校共建成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30个军队级重点实验室,获得在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9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特别是军事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①(《解放军报》,1999年9月15日。)
全军还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过去,我军干部的学历教育基本上都是由军队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非常繁重。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军队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利用地方院校在生源、师资、学科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为军队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中央军委在九十年代后期提出,要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尽快走出军队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2000年上半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近年来,我军不断扩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规模和范围。依托培养的模式由过去的单一接收地方应届毕业生方式,拓展为招收国防生、从在校生中选择国防生和军地院校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截至目前,全军各大单位已与地方30多所高校签订了为军队培养干部协议,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2002年,根据总政治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我军院校研究生的招生量达到7000余人。北大、清华等高校培养的国防生中硕士研究生也达1000余名。①(《中国国防报》,2002年1月10日。)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军队院校和普通高校毕业青年源源不断地走向军队建设一线,为军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科技支持。
军队建设的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适应时代要求作出的正确抉择,对于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全面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全军官兵的整体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部队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我军履行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根本职能的能力大大加强。科技强军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长期指导思想,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在新世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科技强军战略的深刻内涵,切实把科技强军战略贯彻落实到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把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