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国防工业的初步整顿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刘志青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国防工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科研、试验、生产体系。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除少数尚需进口外,已经立足国内生产,基本实现了国产制式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采取各种形式,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使尖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常规武器装备开始转向自行研制。到1970年底,仅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机械工业部,就已发展到共有工厂896个(其中有当时在建的223个),职工140多万人,能够成批生产现代水平的飞机、导弹、舰艇、坦克、火炮、枪支、弹药、雷达和各种通信设备。但是,“文化大革命”对国防工业的破坏十分严重:规章制遭到破坏,许多专家、领导遭受迫害,军工产品质量低、数量少,因此直接影响部队训练和作战。“九一三”事件后,经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指定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余秋里,协助周恩来领导国防工业的整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资料的限制,学术界对这一历史过程尚缺乏研究。本文仅对“九一三”事件后至1974年期间的国防工业整顿作一点探讨。
   一、国防工业的严重局面
   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时,已经进行了5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全面性的破坏,对国防工业的破坏也十分严重。
   一是军工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经过购买、仿制、研制等阶段,已有很大发展。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少产品不但未提高质量,反而有所下降。至1972年3月4日,有几百架飞机不能交付出厂,上万具四火箭筒不能使用,几×万支步枪不合格。大量飞机、舰艇因质量问题不能使用,一直停在码头,不能出航。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监督,工厂依然在生产。
   产品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训练。1971年我军补充战斗飞机275架,1972年1—10月就坠毁52架,占补充数的1/5。当然,事故原因,有质量方面的,也有训练方面的。
   军工产品质量差,还影响了产品的配套。由于飞机和舰艇的一些主、配件不过关,影响了最后组装;由于特装牵引车的主、配件达不到设计能力要求,只好放弃装配,只能从外国进口;由于工程装备质量差,影响配套使用,不能满足野战工程保障的需要;由于团以下武器及其他轻小型装备质量差,影响配套,不能适应扩建部队的所需。此外,由于某些产品不合格,导致装备不配套,影响了战略和援外任务的完成。
   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取消了定型制度。建立定型机构,确定武器装备的定型生产,是国防工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六十年代前期,中国国防工业就已形成了定型制度,建立了定型机构,促进了科研、生产的良好发展。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定型制度作为管、卡、压的罪魁祸首被打入冷宫,遭到废弛。
   影响军工产品质量的另一个原因是:不顾国家经济能力,片面追求大计划、高指标,既冲击国民经济发展,也干扰了常规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国防科研、生产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是在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下制订的。该计划提出,要在1975年达到年产飞机3000架、舰艇15万吨,坦克5000辆、炸药50万吨、常规兵器和通信设备达到装备500个师。根据这个要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机械工业部在5年内需要新建748个工厂,新增设备189万台,需要投资210亿元。至1972年3月,已展开的项目共223个。其中1970、1971年新开项目就有113项。预计这批建设项目到1975年才能全部完成,投资约需60亿元。由于生产能力较低,为完成生产计划,对质量有很大的忽视。1973年一二月份仅完成年计划的118%。即使如此,很多产品还不合格。
   二是管理体制混乱。1969年12月成立的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中央军委国防工办)下设航空、电子、兵器、造船4个小组,分别领导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机械工业部(国防工业部)及兵器、航空、舰艇、电子等研究院和相应的试验基地和高校。领导小组长分别由中央军委办事组的邱会作、吴法宪、李作鹏兼任。中央军委国防工办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1971年4月12日,中共中央第29号文件批转了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关于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报告》,确定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军队为主,中央、大军区、省(市、自治区)三级管理的原则。根据这些规定,中央一级领导机关不变,即仍然设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下属航空、电子、兵器、造船等4个小组以及相对应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机械工业部。以上5个小组之下,均设办公室作为办事机关。大军区设国防工业办公室。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领导下设国防工业办公室,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既是革命委员会也是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管理国防工业的领导机关,编制列入军队的序列。此外,中共中央还将第二、第七机械工业部划归国防科委管理。
   上述体制存在许多弊端:(1)管理多头、重叠,机构臃肿。同此前相比,国防工业管理机构“增加了一倍”,而效率却并未提高。其中,尤其以中央一级最为明显。航空、电子、兵器、造船等4个领导小组之下的4个办公室不是在那里平衡方针、政策,而只能起一个工厂的调度作用。各军区的国防工办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什么都管,什么也管不了。(2)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造成极大浪费。科研院所、工厂、实验基地、使用部队脱离。有的自成体系,造成效率低,浪费大。(3)科研、生产没有统一标准,产品不配套。在科研、生产中,对同类零配件应该有统一标准,使其具有通用性。而当时的管理体制破坏了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和正常协作关系,使产品使用局限性很大。
   1970年6月,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机械工业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接着,它们所属的研究院、所和工厂的领导班子也陆续建立,军管随之结束,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各级领导班子的瘫痪状态。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主管国防工业的各机械工业部到各工厂和科研院所,派性都十分严重。尽管各级单位都成立了党委或党的核心小组以及革命委员会,但领导班子软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第七机械工业部当时是闻名全国的“老大难”单位。同第七机械工业部相似,主管无线电工业的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航空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派性斗争也比较严重。
   二、国防工业的初步整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