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叶晖南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9年,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军委接过共和国武装力量帅印的时候,正值世界军情酝酿剧变与调整之际。不久,世界两大军事集团之一的华沙条约组织内部发生震荡,轰然崩塌。冷战在人们意想不到的瞬间结束了,西方大国特别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优势,企图主宰世界。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场以微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这场军事革命导致了战争的形态、作战的样式和各国武装力量的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质量取胜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主要潮流。在国内,经过十年左右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军队建设依然要求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过紧日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展开的。
   一、明确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和军事战略的
总方针
   江泽民担任军委主席后,对军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从
1989年到2002年,他多次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中国周边环境和祖国统一大业出现的新情况、世界军事领域发生的新动向和军队建设的客观实际,对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根据这些新要求,中央军委确立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军队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制定了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强调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施了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方针,使军队建设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十三年中,江泽民还多次赴边疆及部队基层进行视察,先后到过200个基层连队,行程数万里,极大地推动了新形势下军队的各项建设。
   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和军事战略的总方针是国防的根本大计,必须面对不同的历史环境,对军队建设提出不同的要求。事实上,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军队建设的要求。
195312月,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军委领导根据抗美援朝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建军的总方针总任务,这就是: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19819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军委领导集体,根据八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大气候,制定了我军建设新的总方针、总任务: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在
199012月总参召开的重要军事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即: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四句话。在1991年的“七一”讲话中又增加了“作风优良”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政治可靠、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五句话构成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根本方向,同时也涵盖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内容。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全军各项工作的首位,是江泽民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建军的根本原则,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永远不变的军魂。”他还指出:“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它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总政治部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政治思想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决议和规定,全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着确保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切实掌握部队,不断增强军队要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深入搞好理论武装和四个教育,强化广大官兵的精神支柱;全面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打牢部队建设基础等方面下功夫、花气力、抓落实。从十四大到2001年,全军举办各类理论学习班近万期,团以上干部有85%的人得到轮训。基层官兵则在“争创先进连队,争当优秀士兵”的活动中涌现出6万个()先进连队,360万人()的优秀士兵。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了军队建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进步。
   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制定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提出新形势下的战略方针。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有无正确的战略方针,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后不久即提出这样的观点:军事战略归根结底是治国之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不能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①总政宣传部《军事理论学习提要和辅导讲座》,解放军出版社
2002年版,第59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已经根据不同的国际战略环境先后三次修改本国的战略方针,即1956年提出的“积极防御,防敌突袭”的战略方针;1964年提出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方针;1985年提出的“应付和打赢局部战争”的战略方针。特别是第三次修改,是在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指导下进行的,那次修改,紧扣时代脉搏,大胆突破,调整及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并且距新一届军委组成的时间,仅仅只有四年的光景。新一届军委面临的课题是:是否应当根据最新的国际军情变化再次调整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对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闭幕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提了出来。1992119日,在一次军队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指出:现在国际形势发展很快,要密切注视和把握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决定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指示,军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几个主要领导经过协商,确定于当年12月上旬先召开一个小范围的军事战略问题座谈会。这个会议最初计划规模小一点,后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参会人员扩大到在京军委委员、三总部和驻京各大军事单位主要负责人。
   当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同志在这次座谈会的总结发言中对新的军事战略方针作了一个初步的归纳: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这次座谈会后,总参谋部根据军委的意图又组织了多次调研,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向军委提出了自己的报告。此后,军委常委会又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统一了认识。
1993年初,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在会上,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央军委正式提出了新时期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确定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制定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从任务的提出,到最后的确定,前后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办成这样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只用这么短的时间,证明了新一届军委目光远大,魄力非凡,效率极高。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制定抓住了国防建设的纲,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深入持久地进行军制的改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