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理性认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大备战”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徐奎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全国大备战有得有失,必须对其作出历史、客观、恰如其分的估价
   毛泽东指出,“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对于我们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邓小平在谈到如何评价历史时也指出,“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每一个党、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历史是复杂的,不看主流、本质,不作全面分析,只抓住某些个别现象加以渲染、放大,任意贬损或美化,这不是严肃的学风,它将导致对历史的歪曲。全国大备战是一个处于复杂历史阶段的特殊历史现象。对其进行历史评价,必须坚持唯物的、历史的、全面和客观的观点。
    ()全国大备战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总的说来,历经近
20年风雨的全国大备战,对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顶住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军事威胁,遏止了敌人的大规模入侵,有力地保证了几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实现了国防的稳定,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不仅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是有力地保证了几场自卫反
()击作战的胜利,并遏止了敌人可能的大规模入侵。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为恶劣的时期。建国后,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进行的大部分自卫作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扎实有效的战争准备,是赢得军事斗争胜利的基本保证。全国大备战,特别是战场建设和后方基地、国防工程的建设,不仅为组织部队的正常供应,保障平时部队训练及各项任务的完成,保障打击美军空中袭扰作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圆满完成援越抗美、援老抗美等对外军事援助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由战争准备所形成的综合威慑力量,遏止了敌人可能对我发动的突然袭击。近年来披露的资料表明,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就曾考虑过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突然袭击,并试探过美国的态度。目前,学术界普遍将苏联未将此计划付诸实施的原因,归咎于美国的反对。事实上,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实际上中国自开始全国性战备以来,对外部威胁势力就保持着高度警惕,而且当时中国已拥有核反击能力。应当承认,当时轰轰烈烈的战备,也是遏止苏联对我实施核袭击的重要因素。
    二是促进了武器装备整体水平的提高。抗美援朝结束不久,党中央、毛泽东就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作出了要发展尖端武器的重大决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尖端武器与常规武器并举,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武器装备发展方针。在全国大备战期间,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使尖端武器的发展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继
196410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196610月,又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6月,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使中国核武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0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们原子弹爆炸不仅政治威力很大,同时在军事上也使我们的国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国防力量”,使我们这个没有现代国防工业基础,在建国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生产的国家,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跨入了有核国家的行列,创造了世界科技史和军事史上的奇迹。正如后来邓小平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尖端武器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党中央也特别重视常规武器的发展。到70年代中期,我军常规武器基本实现国产化、系列化、配套化,初步形成了核常并举的武器装备体系,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
   三是调整了国家工业布局,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和战略物资储备初具规模。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战略大后方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强弱程度,对现代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刚一结束,国家就着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在“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进入60年代,苏、美两霸针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加剧。如何防敌突然袭击,成为正在加速发展的国家工业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1964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出一份报告,对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认为有些情况相当严重。这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6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决定迅速展开三线建设,一是在三线建设新的工厂,扩建部分工厂;二是把一线的“独生子”(即全国仅此一家的重要工厂)和配合后方建设所必需的工厂搬到三线;三是组织好全国的工业生产,为三线建设提供设备和材料。三线建设既是为了解决好防敌突袭问题,以提高国家对大规模战争的持续支持能力,也是“将过去背靠苏联建设的项目进行一次大调整,重新安排国家工业建设的布局”
   三线建设规模宏大。经过
10余年努力,在我国战略后方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等重点企业和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建成了完整配套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战略核武器科研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基地,形成了雄厚的战略后方生产基础,使国家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增强了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调整了国防潜力布局,提高了国防的稳定性,也为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大大改变了内地经济落后局面。正如薄一波指出的:“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备战,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富有远见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全国大备战期间,按照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军队和地方按照布局适当、储存安全、调用方便、经济合理的原则,加强了战略物资的储备,使国家、军队和地方的物资储备形成了有机整体。这些物资储备,在应付局部战争和自然灾害以及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是初步建成了适应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国防工程体系。国防工程是战争的重要依托和国家安全的军事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威慑和保障部队实施积极防御作战的功能。加强国防工程建设是和平时期战争准备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强调有备无患,向来主张“诱敌深入,关起门来打狗”,反对“御敌于国门之外”。建国后大规模的国防工程建设,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1964年,台湾国民党集团继续窜扰东南沿海,苏联又在中苏、中蒙边境集结重兵。中央军委决定在继续加强沿海岛屿防御工程建设的同时,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主要作战方向重要的交通枢纽部,有战术、战役价值的要点,构筑坑道、人造山等野战和永备工事,以加强战场建设。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更加紧张。针对苏军对我入侵作战的“三板斧”(核武器突袭、空炮突袭、大规模坦克突袭),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加强人民防空、城市防卫建设以及战略物资的储备,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很快掀起了以挖防空洞为主的城市备战工程建设。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在各重点城市和地区构筑了大量打防结合、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三北”防护工程和全国挖洞工程的建设,以及人民防空体系、国防交通体系、全国通信网络的基本建成,形成了平战结合的防御体系,不仅提高了我国在未来作战中的防护能力,也在国家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现在看来,全国大备战时期的国防工程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效益,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潜能。
   五是提高了全民的国防观念。全国大备战不仅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受了一次战争准备的实际锻炼,而且潜移默化的战备教育,使全民皆兵、准备打仗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国防观念。毛泽东“全民皆兵”思想的落实,不仅使全国范围内能拿起武器的男女公民都受到了一定的军事训练,为建立全民防御网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后来民兵、预备役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索。
   此外,全国大备战,对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研究战争的方法,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待战争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仍是我们今天倍感自豪和应该大力弘扬的。当时提出的一些反对侵略战争的号召,如“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他们一定要打,我们奉陪到底”
等等,以及“从最坏处着想,总不吃亏”,辩证地分析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趋势,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等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原则,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全国大备战过分地强调了战备的重要性,也给国家经济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