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理性认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大备战”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徐奎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全国大备战过分地强调了战备的重要性,也给国家经济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全国大备战,对应对当时严峻的周边安全形势,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全国大备战过分强调战备的重要性,国家的全面建设长期处于临战状态,不可避免地给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全局性的战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大备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线”建设上。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确立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方针后,国家计委即对“三五”计划作了调整,使“三五”计划在实质上成为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强调“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此后的“四五”计划延续了“三五”计划提出的“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的建设方针。在这十年中,“三线”建设共投资
2050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基金的434%。“三线”建设功不可没。但是在当时战备的环境下,摊子铺得有些过大,国家经济发展的积累率过高,对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不能不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工程建设违背科学规律,有些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生产精密设备的企业,也进了川、云、贵的溶洞。许多大型工程项目突出强调符合战略要求,而忽视了工业发展所必须的经济效益,片面强调“分散、靠山、隐蔽”,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不仅给生产组织带来极大的困难,导致企业投入机会成本大大增加,而且职工及家属子女的生活保障不能依托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重复投资的小三线建设造成的浪费就更大了。
   二是片面强调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使国防科技工业在和平时期长期囿于单纯军事性的藩篱。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毛泽东就为国防建设确定了“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并在武器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指导方针。这些原则、方针在
50年代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全国大备战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整个国家建设以战备为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并没有把国防科技工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纯强调国防工业的军事功能,忽略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导致国防工业日益脱离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正确轨道。许多刚刚上马的民品生产又纷纷下马,生产结构又恢复到单一的军品上。在中苏紧张对峙时期,军工生产摊子越铺越大,战线越拉越长,不仅国防费用大幅度增加,许多早已落后的装备又开始大量投产。在国防工业体系建设上,片面强调“大而全”、“小而全”,单纯追求绝对的独立完整,脱离国家工业体系这一依托,不仅分散了力量,造成了生产设备的大量闲置和浪费,影响到国家建设,也影响国防工业的自身健康发展。如当时就强调不仅要在三线建设大量军事工业基地,而且要求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也要有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的能力。国防工业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整性。但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种独立完整性,应当是在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之内的相对独立和完整,而不是脱离这个体系之外的绝对完整。如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可以说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晶。当时参与的并非全是军工企业。这种协作精神和合作形式并没在此后发展常规武器生产中坚持下去。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一贯极力反对单纯军事观点,但在全国大备战过程中,国防工业建设在和平时期反而长期未跳出单纯军事性的圈子,不过此时背离的只是国防与经济应当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三是军队长期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的临战状态,严重影响了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正常发展。在全国大备战期间,作为战争准备的主体——军队长期处于“临战”状态,加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军队质量建设受到严重影响。由于总是应急战备,军队建设就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而且这种长期的紧张备战,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军队质量不占优势,面对紧张局势,只得扩大军队员额;军队数量上去了,养兵费用大大增加,国防费用随之增长;巨大的国防支出,又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经济停滞,反过来又影响军费;军费不够,又影响了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以至军队的质量更受影响;质量不高,又回到“以数补质”的老路上。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由于面临紧张的局势,加上担负“三支两军”任务(1967年至1972年,军队先后派出280万余人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军队规模不断扩大,最高达640万。庞大的规模,使军队内耗增加,几乎一半的国防费要用于人头费开支。有专家指出,经过50年代的奋起直追,我国国防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总体差距到60年代前期曾缩短为相差十年左右,到了70年代末,差距反而扩大为二十年左右。
   但是客观地讲,这一时期的失误总体上还是探索中的失误。开展全国大备战,成绩是第一位的。所取得的成就,毕竟使我国有效地防止和抵御了外部侵略,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使新中国跃居世界军事强国之列。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全国大备战在总体上应当予以肯定。
   三、科学选择战争准备的基点和规模,摆正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