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概论我国卫星气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张海东 陈少峰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国的卫星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三十一年的历程,有了飞速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一、世界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是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手段。气象卫星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经为世界气象卫星发展史、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三十多年的发展史所证明。1960年4月,世界第一颗气象卫星在美国发射成功以来,世界气象卫星事业从试验到业务、从民用到军用、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单一仪器观测到综合仪器观测,从获取定性资料到获取定量资料,从观测功能到兼有数据收集、转发等通信功能、从一个国家到多个国家、从单星系统到双星系统、从单独工作到全球联网,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世界上共有十余颗气象卫星在太空中遨游。我国和美国、前苏联、欧洲空间局、印度、日本等,是目前世界静止气象卫星的拥有国。世界上目前已经研制和成功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在两个系列中,极轨气象卫星已经发展到第五代,静止气象卫星已发展到第三代。同时拥有两种轨道卫星的国家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从总体上看,世界气象卫星事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进入了比较成熟的业务阶段,开拓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实际效益。二、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已经成为我国四大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中,风云气象卫星占发射卫星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从1970年开始,卫星气象事业是从接收利用外国气象卫星资料开始的。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自1988年至2002年,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四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两颗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星已经超期服役一年多,成为一颗正式业务运行服务的“长寿”卫星。今年5月15日,我国刚刚成功发射风云一号D星,形成了中国极轨气象卫星双星并行的良好局面。我国已经建立了极轨和静止两种气象卫星系列,包括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未来10年将迎来新的发展。由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组成的气象卫星业务监测系统的建立和投入运营,不仅将为我国天气预报、气象科学和环境遥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工具,也将为国际气象卫星观测网提供一种重要的卫星系统,在国际气象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气象卫星将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全球气象观测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我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对地观测卫星系列之一。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应该并且可能达到世界气象卫星事业先进水平。我国的卫星气象事业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早在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批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在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同意保留《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研制任务,还增加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研制计划。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批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并出席了应用系统工程验收仪式。江泽民总书记在1997年观察中国气象局时,对气象卫星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赞赏。李鹏同志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气象卫星我们是下决心要搞下去的,我们中国要有自己的气象卫星,为了取得完整的气象资料,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我们应该有气象卫星。”我国的卫星气象对外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通过利用广泛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采取多种形式的专家互访,派员到国外培训、进修、讲学和合作研究,举办各种学习班和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渠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并将对外合作交流的重点放在卫星和应用技术先进的国家和组织,包括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等国际组织。跟踪学习这些发达国家和组织的卫星气象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和平利用和发展空间事业上作出了巨大努力。风云气象卫星,正是这一不懈努力结出的硕果。“发展是硬道理”,前进路上的困难和失败并没有挡住中国航天人和卫星气象人的步伐,中国的气象卫星也因此在国际上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目前已被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列为业务气象卫星,成为了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的一员。越来越多的国际用户也开始接收利用其观测的资料。风云二号卫星,尽管还处在试验阶段,又遭受了暂时的挫折,但其影响已不可忽视。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气象卫星必将在国际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也必将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气象卫星强国。三、我国卫星气象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作用众所周知,气象卫星是连续监测天气变化的“天眼”,是台风、暴雨、干旱、冰雹、暴雪、沙尘暴、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台风这类强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效果特别明显,自从有了气象卫星,台风就没逃脱过人们的眼睛。如1997年8月18日,百年不遇的11号台风在浙江温岭市登陆,由于有了气象卫星,台风活动及早被监测、预报,有关政府组织提前抢收了水稻、1万多艘海上作业轮船回港避风等措施,使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气象卫星还是监测沙尘暴最科学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过程中,气象卫星在监测和预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卫星云图中淡黄色区域标明的强沙尘暴位置已经为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公众所熟悉。气象卫星还能连续观测陆地和海洋大范围灾害和地球环境变化,如森林和草原火灾、植被长势、城市热岛、气溶胶浓度、海温海冰、河口泥沙扩散状况等,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目前是我国唯一每天都可以收集到覆盖全球资料的卫星,通过制成每天南、北半球和中、高纬度的拼图以及全球云参数、海温、植被指数等定量产品,不仅用于中长期天气预报,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航空、航海和军事保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预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气象卫星工作必将大有可为。气象卫星的观测内容和应用服务领域,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气象范畴,从观测的角度,它已扩展到包括地球外空间天气及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十分广阔的范围;从应用领域来说,它已扩展到包括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气象卫星,由于其观测范围大,可以实现全球观测;目前全球气象观测站分布很不均匀,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高山、沙漠、极地等,测站很少,特别是占地球表面70%多的广大海洋是观测空白区,气象卫星采用遥感技术,从空间获取观测数据,可以弥补上述地域常规观测资料的空缺;它不仅有平面观测数据、还有立体观测数据、不仅有定性观测资料、还有定量观测资料等等,这是气象卫星对气象事业的最大贡献。气象卫星获得观测信息快,可以实现长期连续观测。目前,许多气象卫星已经业务化、系列化,观测资料逐年连续积累下来,随时可以提供使用。气象卫星长期重复观测,其资料的一致性、连续性、可比性较好,能更好的反映观测对象的动态变化。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地球环境,不受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及国家区域行政疆界的限制,可以实现全球、全天候和多方位的观测。气象卫星兼有其观测数据的星上实时发送或星上存储延时传输以及进行数据收集、转发、广播等多种通讯功能。另外,从获取观测数据整体和应用服务效益上看,从实际可用的单位信息比价和综合成本上看,特别是随着其观测与通信能力的不断改善,以及发射成功率、可靠性和寿命的全面提高,气象卫星是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由于这些特点,有条件的国家、地区,越来越重视气象卫星事业,我国也不例外。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承担我国和国外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分发和应用服务;建设我国气象卫星的应用系统;进行卫星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配合局主管部门提出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需求;研究草拟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等。至今,我国已建成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气象卫星地面站和北京资料处理与应用服务中心组成的地面应用系统,形成了集工程建设、业务运行、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产业五位一体的强大实体,可以接收处理多种国内外气象卫星的资料,生成气象、自然灾害与环境等多种监测信息产品。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航空、航海、环境保护及军事系统等提供大量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为提高我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为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作出贡献。目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全年每天不间断地向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提供电视云图信息;此外,还独立向中央电视台《气象信息》专题广播提供气象卫星云图信息等。在我国进行台风监测的季节,每天发布4-7次有台风定位、强度指数、移向移速等内容的“台风指导报”;现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中国气象局9210通信系统向全国气象部门传送气象卫星图像产品、定量产品和分析产品等已达二十多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气象卫星数据处理生成产品还有森林火点、干旱、沙尘暴、海冰、积雪、大雾等监测信息产品,向有关地区、部门提供服务。此外,还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向国务院传送气象卫星监测信息。总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信息产品应用服务,已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不仅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今后应用服务工作继续努力扩展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加强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的监测,提高对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提高观测资料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为满足数值天气预报的需要,解决大气探测和全球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定量资料的获取问题;为加强气候监测,要求获取全球辐射收支、云参数、降水、海面温度、植被指数、积雪和冰、气溶胶、水汽和痕量气体分布的资料;特别为监测各种自然灾害,要求气象卫星进一步发挥大范围、高频次、多光谱的监测效能;为加强陆地、海洋表面特性、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提高对植被、干旱与沙尘暴、洪水、森林与草场火情、地表温度、城市热岛效应、海洋水色、海冰、大雾、河口泥沙等方面的监测能力。四、未来远景进入新世纪的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已经或正在跨入业务化卫星的阶段,而卫星气象事业,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更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关于建立气象卫星专项资金的报告》。1999年12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国防科工委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上报的《“九五”后两年至201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计划》。这两份文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预示着我国的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即将进入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在未来十年中,我国的极轨和静止系列气象卫星将迎来新的发展。由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组成的气象卫星业务监测系统的建立和投入运行,不仅将为我国天气预报、气象科学和环境遥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工具,也将为国际气象卫星观测网提供一种重要的卫星系统,受到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国际气象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卫星气象和气象卫星两大方面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继续发展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征程上,我国的气象卫星与卫星气象工作者,不会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在茫茫的太空中,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中国气象卫星在遨游;我国气象卫星将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全球气象观测作出更重要的贡献,成为我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对地观测卫星系列之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