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的经济决策调整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的正确的宏观经济决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金融改革。
第一,从1994年开始的宏观经济改革,使宏观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的情况得到制止,并在一些方面开始有了改善。
1994年的财税改革使政府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扭转了1978年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连年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止跌回升;银行改革,特别是1985年以后在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方面取得的进展,增加了信贷约束的强度。从1997年开始坏账发生率出现降低现象。特别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出口大幅度增加,外贸总体情况良好,从而大大改善了外汇收支状况,使中国的外汇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由1993年末的21199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6月末的1250亿美元,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大为增强。
第二,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的政策所取得的良好成绩,使我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了宏观经济的基础。
向国民经济大量注入货币,是从1989年第4季度开始的。当时称之为“贷款启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当时不少地方掀起了开辟“开发区”、大铺摊子、大搞房屋建设的热潮。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这是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不二法门。由此,1992年中期出现了经济过热、物价上扬的明显动向。由于领导思想不一致,稳定经济的措施整整一年后才在1993年6月开始实施。这时的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年率25%的水平,人民币的美元兑换也在6个月的时间内贬值50%。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坚决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从控制总需求入手,严格控制银行信贷,清理在建投资项目,使物价上涨速度逐步回落,并在1997年中期实现零通货膨胀,大大减轻了本币贬值的压力。
第三,整顿金融机构,规范证券市场,抑制过度投机,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猛增的势头得到抑制,保持了金融的稳定。
关于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飚升对于经济发展的后果是好是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界和经济学界有很大争论。中共中央、国务院采纳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意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虚拟财富的膨胀和气泡经济的生成,会给经济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气泡不可避免地破灭,还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
1993年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从整顿金融组织、收回违章贷款和拆借开始的。通过调控,制止了不良资产急速增加的势头。1994-1995年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在规范证券市场、挤出气泡中的空气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虽然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不是没有可以斟酌之处,但是从结果来看,无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通货膨胀的下降,实际利率开始提高。1994年末实际利率是-131%,到1995年10月变成零利率,然后变为正利率。使证券市场市盈率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降到40倍左右的水平,大大降低了证券资产过高的价格所造成的崩盘压力。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在1995—1997年期间执行的稳健金融和抑制过度投机的政策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当然其他措施,包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调整我国的外债结构,使短期外债在整个外债余额中的比重降到15%以下,对于保持金融稳定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
第四,“八五”期间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抑制通货膨胀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2%,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12.9%,1994年最高时曾经达到24.1%。针对这一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要求:“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目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明显降下来,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了贯彻中央这一要求,“九五”前期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多种货币政策措施,严格控制货币信用总量。广义货币增幅,“八五”期间年均增长29.7%。其中1994年达34.5%,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到1997年降为17.3%,M1降为16.5%。伴随货币供应量下降,通货膨胀率逐年回落。1997年零售物价和消费物价分别降到0.8%和2.8%,而经济增长却保持了8.8%的较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