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沈宗武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

  如同苏联模式在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实践一样,社会主义中国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创造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成就,又带来了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学习经历了全面模仿和有限调整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成绩却是不能否认的。国内有关著作对这些成绩作了大量论述,本文仅间接地引用不同时期的几个重要事实佐证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时,国家的经济状况非常落后。由于连年战争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国初期中国的国民经济状况比1936年还要糟糕。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建设后,到1952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形势已经有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到1957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获得了巨大进展。按照年不变价格计算,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高等院校由1952年的181所增加到229所。从1957年到1966年的1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尽管这期间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出现了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但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工农业生产的成就是巨大的。到国民经济调整结束的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了599%,其中农业增长了99%,工业增长了981%。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曾经对这一事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建国后的头七年,也就是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

  对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不少西方学者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美国学者莫里斯·梅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一书中分析: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自1952年至1972年,每10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4.5%(人均为34%),这比日本在相应的工业化启动时期,即1874年至1929年的每10年经济增长率43%(人均28%)还要高得多。他写道:“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家之一的姿态出现了”。梅斯纳的分析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苏联模式的学习,至少在缔造工业规模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成就使中国跻身于全世界最大工业国之列。以莫里斯·梅斯纳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第三者的角度看中国问题,其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大概是实行苏联模式的国家的通病,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新中国通过资源、资金的大量投入曾经取得了工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呈现出粗放型的特征,劳动效率比较低,经济效益差,企业缺乏竞争力,农业生产相对滞后,轻工业发展缓慢。于是,国民经济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快速发展后,当生产的发展必须由规模扩展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时,中国的大批国营企业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中国不得不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真正迈出了扬弃苏联模式,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