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160多年里,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的80多年里,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并解决工业化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证分析和结论;(2)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3)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化的理论
众所周知,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逐步确立了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渗透至各个生产领域,导致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整个国家也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但是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工业化又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力快速发展过程。它先在少数国家完成,然后向世界范围扩张,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地点和时代,正是工业化最早的诞生地和最早显示其伟大力量的时代。与此相伴,则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迅速扩张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充分暴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无论是他们的实证研究还是逻辑推理,工业化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社会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诞生的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因此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就不存在工业化的问题了。显然,从整个理论体系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业化的论述主要是针对工业化的出现以及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的工业化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分析和结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工业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业化(当时称之为工业革命或大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分析,提出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二是对工业化的客观描述和实证研究,指出工业化所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第三个方面,则是通过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推导出工业化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一)关于工业化产生的分析。
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欧的历程说明,现代化之路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即先有市场革命,才有工业革命。市场革命(或称之为制度创新)相对于工业革命来说,更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与生产力”一节中阐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始于16世纪脱离行会约束的“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出现,造成城市间生产的分工,从而工场手工业兴起。随之竞争使商业政治化,诸如殖民主义、保护贸易、民族国家形成以至英、法革命和海上战争到18世纪晚期,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产生了机器大工业,同时英、法等国已具备了自由贸易的条件,过渡完成。《共产党宣言》中说得更为简洁:“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对于市场化(贸易扩大)与工业化(大工业生产和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也作了形象的描述:“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18世纪时即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
恩格斯后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时说:“随着欧洲以外的大陆的发现,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得到了一个更广大得多的通商地区,同时也就得到了发展自己工业的新刺激;在一些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手工业被已具工厂性质的手工工场所排挤,而手工工场又被大工业所排挤,此种大工业是由于前一世纪的种种发明,特别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才可能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又反过来影响商业,排斥落后国家里的旧式手工劳动,而在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建设起现代的新交通工具——汽船、铁路和电报。”
关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和国家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由封建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与此相应的工业战争,都取决于资本的加速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沿着所谓自然的道路而是靠强制的手段来达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