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试论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武力 高伯文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

  布哈林作为苏联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著名理论家,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实现工业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迅速发展生产力,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社会化生产体系,换句话说,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迅速实现工业化。

  为此,以普列奥普拉任斯基为代表的激进者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即社会主义不可能依靠对外掠夺来为工业化积累必须的资金,必须依靠内部积累。所谓内部积累,就是从农民那里拿来剩余产品以及压低工人的消费。普列奥普拉任斯基认为“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如果不把农村和手工业的部分剩余产品归公”,国营经济就没法应付过去。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只能是从农民和农村抽调资金来加速工业的发展。具体办法就是国家利用垄断地位,通过预算、信贷和价格手段再分配国民收入,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来。因此,普列奥普拉任斯基反对旨在利用市场机制的新经济政策。

  而布哈林则根据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将资本主义的城乡关系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是最落后的半农奴制农业,农民一贫如洗,国内市场的容量很小;第二是农奴制的残余很小,农奴主(地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资本家,农民比较富裕,农村市场容量较大;第三是美国式的,那里几乎完全没有封建关系,存在富裕的农场主,工业有很大的国内市场。布哈林认为革命前的俄国城乡关系属于第一类型。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当做“殖民地”,掠夺农村来加速工业化。“而是对农业进行巨大改造和使农业得到极大增长的手段。因此,国家工业化也意味着农业工业化,这样它就为城乡建立的消灭作准备。”布哈林严厉批评了普列奥普拉任斯基提出的用扩大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办法来剥夺农民剩余产品的办法,认为这是“建议无产阶级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在这里,布哈林没有涉及到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

  (四)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

  斯大林工业化理论,内容比较丰富。这个理论作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不仅对苏联,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内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工业高速增长;三是工业化以社会主义改造为条件,即工业化是以建立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保障的;四是关于农业应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1关于工业化战略,斯大林提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了率先发展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在这时期内只得等待工业发展并在没有重工业的情形下勉强过活。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临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①《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6页。“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否则就谈不到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

  2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和经济要“紧运行”理论。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第二个重要思想是必须高速度发展工业,以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国民经济就必然会“紧运行”。1928年11月,斯大林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高速度发展工业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尽量增加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但是这样做会使我们的一切计划(无论预算内的或预算外的)都很紧张。……——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出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的计划很紧。”为什么要这样呢?斯大林提出了以下两个理由:

  一是外部条件:苏联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假如苏联的工业与德国那样发达,假如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和法国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包围对于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严重的危险,我国的经济独立问题自然就退到次要的地位了,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国家得到机器来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农业,而供应这些国家原料和粮食,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发展我国的工业。”

  二是内部条件:“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还有迫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脑即我国工业要高速度发展的内部条件。我指的是我国农业、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过分落后。我指的是小商品生产者及其分散而十分落后的生产在我国还占绝对优势,……列宁关于这一点是这样说的:‘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列宁就是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或者电气化,即‘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或者回到资本主义去。……可是,不高速度发展我国工业,首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把我国经济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去是不可能的。迫使我们要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内部条件就是如此。”

  3在经济体制方面,苏联为适应上述工业化战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以单一公有制和行政命令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提出:在私有制的小农基础上是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在1925年斯大林提出工业化路线和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已经解决了城市中的所有制问题,只是农村还是个体经济的天下。因此苏联在30年代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际上就是建立单一公有制的运动。关于计划管理,斯大林在1927年召开的联共十五大上明确提出:“固然,它们(指资本主义国家——本文作者注)那里也有某种类似计划的东西。但这是一种臆测的计划,想当然的计划,这种计划谁也不必执行,根据这种计划是不能领导全国经济的。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正是适应快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于30年代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

  4在工农关系方面,斯大林采取了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剪刀差”的办法。苏联在1921年初走上和平建设轨道后,国家为加快积累工业化资金,人为地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部分农民收入在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转入政府支持发展的工业部门。当时人们把农民丧失的这部分收入称为“贡税”或“超额税”。1928年7月,斯大林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然后完全取消这种额外税,消除城乡间的‘剪刀差’,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

  三、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怎样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