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怎样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考虑的重要问题。
1944年5月毛泽东即强调“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次年他在党的“七大”上深刻论述了工业化与民主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必须以“节制资本”和“统制对外贸易”为前提。同年6月刘少奇在论述新中国的财政经济政策时指出:“中国要工业化,路只有两条:一是帝国主义:一是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很多工业化的国家走上帝国主义的路。如果在没有工业化的时候,专门想工业化,而不往以后想,那是很危险的,过去日本和德国就是个例子。”可以说,建国以前党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为工业化扫清道路。
中国革命的胜利造就了一个强大的人民政府。这个政府自然要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方面要求加速工业化,以实现国家富强;另一方面为避免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破产和工人阶级贫困化,希望走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此时苏联正好提供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在当时被认为是成功的。于是,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以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标志,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理论的构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的工业化理论基本继承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财经会议结论时,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9月24日,作为庆祝建国四周年的口号,中共中央将这条总路线公布于世。
为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解释宣传过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还亲自修改审定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以下简称《宣传提纲》)。该提纲于1953年12月公开出版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权威解释。
在此以前,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一般都是用“工业化”这个词。《宣传提纲》首次明确把社会主义与工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中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解释了其含义。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这表明,我国过渡时期的工业化理论基本以苏联为样本,但中国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已有自己的某些创造,即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开放前党对工业化理论的探索。
从1956年到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这里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当时党中央对中国工业化理论的探索。
1在工业化发展速度方面,提出了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是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基本特点,也是苏联经济建设30年代的成功之处。中国工业化启动之后,我们党将苏联的工业化高速度视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规律。八大前后,尽管毛泽东依然坚持经济增长的高指标,但党中央通过对我国1953年和1956年发生小“冒进”教训的初步总结,提出了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陈云在1957年1月省市委书记会议上还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国家在制定计划时必须注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应平衡和银行信贷平衡的重要观点,使工业化发展保持合理的高速度有了一个检验标准。
2针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强调我国经济建设要农、轻、重协调发展。
在对待农轻重关系方面,我党虽然认识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建立中国工业体系至关重要,当时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也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针对苏联过分长期强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弊病和总结自己几年的实践,党在八大前后提出了农轻重要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对待积累与消费关系方面,根据苏联工业发展很快但几十年内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的教训,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三者兼顾。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党在1956年“八大”前后对工业化道路和理论的探索,应该说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反“反冒进”,使党内外的政治关系变得很不正常。于是毛泽东提出的经济建设要有一个高速度的方针和发挥“两个积极性”思想。则在政治高压和“两本帐”的压力下,演化成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大跃进”。
1961年国民经济被迫转入调整以后,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