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新兴产业、行业和产品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行业和产品增速减缓
23年来,在一产下降、二产基本持平、三产上升的格局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按农业总产值计算),农、林、牧、渔业分别年增长4.85%∶5.1%∶9.3%∶11.4%,与前29年年增长3.8%∶10.1%∶4.45%∶11.95%相比较,种植业增速最低,仅比前期高出1.05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80%下降到2001年55.2%,下降24.8个百分点,比前期多下降18个百分点,是农业中唯一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的行业,反映出粮、棉、糖、烟等农作物产量增速减缓;林业增速减慢,比前期减速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3.4%上升到3.6%,仅提高0.2个百分点,比前期上升慢了2.6个百分点;牧业增速较快,比前期快了4.85个百分点,是4业中比前期增速最快的,所占比重由15%猛增到30.4%,提升了15.4个百分点,比前期多上升12.7个百分点,反映出各种家禽、肉类产品有了很快的发展;渔业增速最快,但比前期慢了0.5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1.6%上升到10.8%,上升9.2个百分点,比前期多上升7.9个百分点,反映出水产品增速加快。这种种植业大幅度降低,林业微升,渔业和牧业大幅度提升,符合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消费的需要。与上述农业内部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是农副产量增速有快有慢。由于农作物产值增速慢,因此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增速大都也减缓。23年来,除油料增速比前期高出5.2个百分点(7.7%∶2.5%)外,其他粮、棉、麻(黄红麻)、糖、烟(烤烟)和蚕茧,分别年增长1.75%、4.05%、-6.85%、5.75%、2.95%和4.1%(1979-2000年),分别比前29年低了1.75、1.55、19.1、1.85、8.7和1.8个百分点。在林产品中,茶叶增速下降2.4个百分点(4.3%∶6.7%),但水果快了4.5个百分点(10.55%∶6.05%)。在牧业中,猪牛羊肉(年增8%)、肉猪出栏数(年增5.5%)和大牲畜头数(年增2.05%),比前期分别快了3.2、0.75和0.5个百分点,但猪存栏数(年增1.85%)和羊存栏数(年增2.5%)却比前期低了4.0和2.4个百分点。渔业中水产品增速10.25%,比前期快了1.8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到2001年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鲜蛋(人均18.4公斤)、水产品(人均34.4公斤)、水果(人均52.3公斤)、肉类(人均49.8公斤)和蔬菜(人均350公斤)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现中国农业生产具有小农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主要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周期性波浪式发展等特点。1984年棉花产量达到625.8万吨,后来17年未能达到,2001年产量仅及它的85%;黄红麻1985年曾达到411.9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1年只有10.6万吨,仅为1985年的2.6%,倒退到1963年或1955年以前的水平。粮食生产从1984年起,经历了五上五下的起伏,2001年粮食产量45264万吨,不及1993年的水平,比1998年减产5966万吨,减产11.6%。粮食消费却逐年增长。中国人均粮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400公斤以上,只有1996-1999年4个年份,2001年已下降到355.9公斤。据对历年统计数据汇总,23年来进出口相抵消纯进口粮食11073.6万吨,平均每年纯进口481.5万吨,都比前29年有数倍的增长。即改革开放23年来,中国未能做到粮食自给,而是纯进口粮食11073.6万吨。据朱基总理在今年人代会上说,我国目前粮食库存1500亿斤,合7500万吨,人均库存粮食不到59公斤,仅够2个多月的销量。因此,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盲目乐观,更不得掉以轻心。
工业内部结构,轻纺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生产过剩;重工业发展减缓,处境困难。工业占GDP比重2001年虽比1978年微升0.1个百分点,但在前22年中都一直低于这个比重。这主要是改革开放23年来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前29年低。近23年来增速11.5%,比前期低了2.35个百分点;按工业总产值计算,轻工业21年(到1999年)年增15.85%,比前期高出4.7个百分点;重工业年增13.45%,比前期慢了3.55个百分点。表现在具体工业产品生产上,是传统工业产品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新兴的工业产品大量涌现。据对有连续统计的32种传统工业产品产量年增速对比,只有平板玻璃1种(仅占总数3.1%)增速超过前29年0.35个百分点(11.15%∶10.8%),其他31种(占总数96.9%)都低于前期,差距在1.5(纯碱8.3%∶9.8%)—31.2(拖拉机—4.5%∶26.7%)百分点之间。其中拖拉机、木材(-0.05%)为负增长,其中拖拉机2000年产量不及1971年的产量,倒退29年;木材2000年产量不及1977年产量,倒退23年;工业中的动力母机—金属切削机床仅年增0.2%,比前期低了17.55个百分点;近三年的产量不及1977年产量,倒退23年。现代化动力源泉—发电量也相差7.2个百分点(15.1%∶7.9%)。上述传统工业减速,如少数受资源限制外(如石油、木材),绝大数是由于重复建设、盲目引进造成生产过剩。由于国内消耗石油大量增加,而国内资源有限,于是从1993年起由原石油纯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进口石油从1990年608万吨增到2000年及2001年8000多万吨,增长13.5倍左右。1993-2001年进出口相抵销,纯进口石油29410万吨,花外汇512.5亿美元,平均每年纯进口3267.8万吨,每年平均花外汇56.94亿美元。中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指纯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5.3%上升到1999年20.8%,2001年占28%。2000年进口量占消费量的43.4%。
但一些新兴的工业产品不断涌现,发展迅速。如彩电23年增长9916.8倍,2001年产量3967万台,占世界总产量29%;洗衣机产量1334万台,比1978年增长33356.5倍,占世界总量24%;空调器2313万台,比1978年增长115644倍,占世界30%;电冰箱1349万台,比1978年增长480.8倍,占世界24%;电风扇7661万部和照相机5514万架,占世界总产量50%以上,分别比1978年增长54.6倍和307.2倍。中国已成为家用电器生产大国。此外在重工业中的轿车也增长迅速,23年来增长129.4倍,产量列世界第7位;拖拉机和集装箱分别占世界总产量83%。90年代才兴起的信息产业,在我国也发展迅速,有后来居上的态势。如程控交换机8年年增28.35%、传真机6年年增15.2%、复印机11年年增45.1%、移动通信设备6年年增12.6%、电子计算机6年年增48.1%、微型计算机11年年增50.9%,集成电路已达63.63亿块,列世界第一,23年增长26.1%。其中电话机2000年年产9598万台,占世界总产50%;显示器4590万台,占世界42%。据信息部消息,到2002年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21442万户,移动电话20662万户,合计电话用户42104万户,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电话普及率从1978年0.38%上升到2002年33.7%。电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据国家计委消息,据2002年上半年对61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分析,供过于求的占80%,供求基本平衡的只占18%,供不应求的只占2%。②《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4月17日第3版。供大于求的主要是轻纺电子等加工工业产品,包括上述发展迅速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据1996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在900多种工业产品中,半数以上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纺织生产能力高出市场需求40%以上,电子产品供大于求的产品占75%,电冰箱生产能力过剩达50.4%、中成药50.7%、电话单机51.4%、彩电53.9%、洗衣机56.4%、电冰箱51.4%、空调器66.5%、录像机59.7%、微波炉61.2%、录音机70%、微型电子计算机86.7%等。由此造成轻纺电子等加工工业在1996-1999年出现全行业亏损,库存积压,市场滞销,大批企业面临破产,大量职工下岗失业。而重工业处境更加困难,到2000年在绝大多数行业扭亏为盈的情况下,煤炭、军工、非金属矿、石油加工、橡胶、专用设备等行业仍然亏损。中国工业经过52年的发展,目前制造业已列世界第4位,许多轻纺电子等加工工业的产量占世界第一位。20多年来,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上维持在40%左右;国家财政收入约有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制造业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并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但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没有世界知名品牌,大多数是低技术低档次生产,电子和信息等产品的生产还要大量进口零部件或元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中国至今已是世界轻纺电子等加工生产中心,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还有一段漫长道路要走,而且要发扬创新精神,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制造业来。
第八、 公有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经济比重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