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八大前后党对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判断与三中全会后的“大政策”调整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余新华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标志着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历史时期的起点所以为起点,在于它内在地蕴含着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必然地充分展开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矛盾、基本的趋势和不可或缺的若干阶段和环节。但是,当历史活动的主体尚未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矛盾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历史任务,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实现这些目标和完成这些任务而必须坚持的正确道路、基本方略和原则的时候,历史运动就不能说是自觉的,而是必然要在反复和曲折中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历史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方面有过良好的开端,党基于三十多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凭借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洞察力,迅速、鲜明地指出了大变革后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历史经验同样表明:党对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包括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性质、范围、相互关系以及解决和处理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方法和措施的认识,仍存在某些偏差,以至于当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矛盾一度被突出的时候,党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出现和实际情况不相称的游移,最后演变为涉及全局的错误。八大以后不久即出现长达20年的两大失误,固然与党的主要领导人一时一事的判断出现偏差有关,但20年间两大失误未能得到及时纠正,更基本的原因在于对大局中的各种矛盾的相互关系缺乏清晰准确的判断。这些正是党在经历了20年的曲折后开辟新道路、形成新路线时需要进一步审视的。

  本文拟分析八大前后几个重要理论判断,并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大政策”调整作比较,以期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1957年至1976年的两大失误涉及的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效益和方式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性质、范围和处理方式问题。二者既有重大差异又有相互交叉之处。前一个问题主要涉及生产力成长的内在规律(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力实现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特别是与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关系,当然也涉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社会阶级矛盾的变化;反过来说,只有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克服了阻滞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利益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涉及社会全局的主要矛盾,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和人民的现实主要任务时,认识生产力成长的内在规律,创造适合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特别是建立适宜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的具体结构、实现形式以及交换关系、分配方式等,才凸现为特别突出的问题。

  八大在作出关于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后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进一步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明确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状况,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历史证明,这个着眼点是正确的。

  但是,这个判断在理论上某些方面的含义并不确切。“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但是,政治和文化本身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政治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它是经济的集中反映,除直接提供政治稳定等外在环境外,它只能通过政治手段改变或确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等),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则表现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经历一个转化过程,均不与生产力直接构成一对矛盾。只有基本的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才直接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即它所确立的所有制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状况及发展要求相适应。从总体上说,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也处在不断进步之中,但具体地评价某一个生产关系是否先进,只能看它是否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能否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落后生产力的转化;也就是说,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否先进,总是具体的,要视其与生产力的适应程度而定。

  进一步说,如果把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归结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种既存的状态,落后的生产力到底是如何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一对矛盾的?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转化的(因而才是先进的),那么二者不存在矛盾(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只有承认社会主义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谈不上先进),才能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矛盾。因此,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必须准确考察社会主义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准确考察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具体状况及其与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其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