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村民自治实践进程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管廷莲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困境

  党组织所以能够成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成为动员和整合农村社会的主导性力量,是因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也只有这样的政党,才能永远为人民所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从目前大部分村的党组织建设状况看,与党自身的先锋队性质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和困境。

  1思想观念和领导方式滞后。面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相当一部分村支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实现“领导核心”作用;有的干脆放弃领导核心地位,村党组织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一般性组织;有的则认为“领导核心”就是“绝对领导”,于是就出现上述情形;要么村民自治仅成摆设,村支部独揽村中全权; 要么“两委”争权,闹矛盾,争利益。

  2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困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观点日益更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能人”、年青人外出寻找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留在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而外出人员对加入党组织的要求,在总体上并不使人乐观。另一方面,农村中浓厚的宗族观念又成为吸收和发展新党员的一道难以突破的屏障。有的村支部主要成员私心重,在发展党员时,不是按党的要求和党员的标准进行,而是以宗族家族为界,对不是本宗族者的入党要求,以种种理由推托。有的党组织对党的自身队伍建设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以致多年没有培养目标、多年不发展党员。目前农村党员结构和整体素质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观念老化、作用弱化。据青岛市2001年底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占20.4%,36—45岁的占21.4%;46—55岁的占20.9%,56—60岁的占12.4%,60岁以上的占24.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党员总数不到19%。从党组织在农村的影响力、号召力来分析:村支部能主宰村务的约占89%;大款(企业家)约占5%;宗教势力约占1.4%;家族势力约占2.6%,村霸恶势力约占1.5%。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党的外围组织,农村的民兵、妇联、团组织活动也明显减少,作用普遍弱化,有不少农村的群团组织已名存实亡或根本无组织,这也给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3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水平不足。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表明,绝大多数村支部和党员能够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还有一些村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对群众快速发展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热切期望和要求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村支部尤其是主要成员不仅缺少应有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而且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本领,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变为群众的“尾巴”。

  三、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实现村党支部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